七十二年翁。曾客吴中。清游占断水晶宫。几度藕花归棹晚,月渚烟钟。
追记已陈踪。回首空蒙。凭高荒草夕阳同。欲问谢公歌舞地,落叶鸣蛩。

【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又名“江南春”、“忆王孙”。双调五十六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令:规定。钓台:在今江苏常州市南的武进县境。《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五:“晋张翰罢官,因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耳……’遂命驾而归。”这里借指故乡。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泛指江南。水晶宫:以水晶作装饰的宫殿。几度:多少次。藕花:荷花。清游:美好的游览。占断:占据,主宰。几度:多少次。月渚:水中的沙滩。烟钟:烟霭中的钟声。追记:回忆。陈踪:过去的踪迹。空蒙:迷蒙迷茫。凭高:登高远望。荒草:野草丛生。夕阳:傍晚时分的太阳。谢公:东晋大诗人谢安。歌舞地:歌舞娱乐的地方。落叶:飘落的树叶。鸣蛩:蟋蟀在夜间鸣叫。

【赏析】

《浪淘沙令其二》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作者对往昔在吴中的游赏和与友人的酬唱,以及自己辞官归隐后的寂寞无聊之情;下片写作者对吴中胜景的怀念,以及对谢安风流倜傥风度的追忆。全词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开头两句“九日登钓台怀思溪旧游”,点明题旨,表明这是一首怀古诗。“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的习惯,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钓台”在今江苏省常州市西南,相传三国时吴国丞相张翰曾弃官归乡,在此钓鱼而得名。据《三国志·吴书·张翰传》记载,张翰曾在吴地任职多年,但当时吴国内忧外患不断,他感到十分厌倦,于是便辞官回乡,在家乡种菊自遣。这首词就是写他在重阳节登台远眺、思念吴中的旧游情景。“七十二年翁”,是说自己年已七十二岁。《晋书·张翰传》载,张翰辞官后,经常到西湖的游船上去游玩,他登上船头眺望湖光山色,不觉兴起,于是便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船上,说:“我今日忘情于山水之间,已经七十年了。”可见张翰当年在吴地时,也是过着优游自在的生活的。“曾客吴中”,承上启下,说明下文所写的吴中之游,都是张翰曾经经历过的。“清游占断水晶宫”,是说张翰在吴地的游赏,是那么美好,以致占据了整个吴中(即今天的苏州)的美景。“占”,主宰的意思。“水晶宫”指美丽的吴中景色。

“几度藕花归棹晚”句,写张翰乘着小船在荷塘边荡漾,欣赏着盛开的荷花,然后回到船舱里歇息。“月渚烟钟”,形容夜景的美丽。“追记已陈踪”,回忆起自己过去在吴中的足迹。“陈踪”,过去的踪迹。“回首空蒙”,回顾往事时,眼前只有一片迷蒙迷茫的景象。这一句是说,张翰在吴中时的美好经历,现在想起来只能看到一片渺茫模糊的影子了。“凭高荒草夕阳同”,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只见一片荒凉的草丛中,夕阳西下,景色苍茫。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自己现在已经远离故乡,身居异乡,只能从遥远的吴中遥想当年的游赏之乐了。

下面几句词转入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欲问谢公歌舞地”,是说自己很想询问谢安当年在吴中的歌舞之地,可是谢安早已不在人世了。“落叶鸣蛩”,写的是作者听到蟋蟀的叫声,想到秋天的到来。“落叶”是萧瑟凄凉的象征,而“鸣蛩”又是凄厉悲切的声响,二者相合,更衬托出作者此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身处异地,但听到蟋蟀的叫声,还是想起了故乡的秋夜。“落叶”与“谢公”相对应,“鸣蛩”与前句的“清游”相对应,都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孤寂之感,同时也表现了他怀念故人的真挚感情。

这首词写得比较含蓄,不直接描写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与哀伤之情,而是通过回忆往昔的游赏生活和追念友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愁怨与寂寞。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和比喻,如“水晶宫”、“清游”、“谢公”等,既富有文采,又使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