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净一真心,振三毒垢。
如来亲试,迦叶称首。
圣教推崇,哲人遵守。
衣三食四,住处五名。
曰十二行,对治修行。
十三或八,要以三并。
练磨三境,摄化三乘。
起四欢喜,行四圣种。
以戒为基,止观相踵。
大矩崇规,炼金烹矿。
号菩萨僧,志惟坚勇。
知足少欲,伏我受根。
无取无着,情绝所存。
若有赞者,同赞世尊。
续佛慧命,开佛正门。
在昔能仁,嘱付弥勒。
守护三宝,后五百岁。
弥勒称扬,此行为最。
适当其时,应身出世。
阿兰若处,作众依归。
则先贤轨,发薙肩垂。
白麻劫贝,不随染衣。
表如玉雪,不受尘泥。
心寂为禅,心净为教。
内外相应,方名修道。
事贵简严,理惟幽奥。
不具信根,玄关莫造。
祈生兜率,天乐非贪。
菩提熏种,慈氏言参。
其或超越,罔假司南。
这首诗名为《头陀赞》,是一首佛教赞美诗,通过赞颂修行者在佛法中追求清净和智慧的过程,体现了佛教徒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解析和翻译:
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 梵语(印度语言)中的”头陀”意为”孤独”或”独处”,在汉语中则被译为”抖擞”,意味着振作精神,准备行动。这里强调了头陀行法的核心——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以及其带来的精神状态。
净一真心,振三毒垢 - 这里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是修行人必须克服的三种烦恼。”净一真心”指的是去除一切烦恼,回归本心的真诚与清净。此句表明通过修行可以清除内心的污染,找回本来的纯净之心。
如来亲试,迦叶称首 - 如来(佛陀)亲自验证过这种修行方式的有效性,而迦叶则是早期追随佛陀的四门弟子之一,常被视为修行的典范。这两句强调了实践头陀法的可靠性与历史价值。
圣教推崇,哲人遵守 - 表示这种修行方法不仅受到圣人的重视,也被智者所遵循。这强调了头陀法的普遍价值和深远影响。
衣三食四,住处五名 - 这是描述修行人的生活方式,强调物质生活的简朴。”衣三食四”意味着只穿三件衣物,吃四顿饭。”住处五名”可能指的是简单的住所,没有过多的装饰。这反映了头陀行法对于物质享受的节制和淡泊。
曰十二行,对治修行 - 十二行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包括戒律、精进、忍辱、禅定、智慧等。这里强调了这些修行行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十三或八,要以三并 - 这可能是指修行时的一种平衡或调和,”十三”或”八”可能代表某种数量或比例,需要以”三并”即三个元素或原则相结合来实现。
练磨三境,摄化三乘 - “练磨三境”可能是指修炼身心的境界,”摄化三乘”则是指引导不同的修学者走向不同的修行道路。这强调了头陀法的教育功能和包容性。
起四欢喜,行四圣种 - “四欢喜”可能指的是四种快乐的状态或境界,而”四圣种”则是指通过修行得到的四种美德。这句话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快乐和收获。
以戒为基,止观相踵 - “戒”是佛教的基本规范,”止观”是指导修行者如何观察和思考的方法。这句话强调了戒律和观察的重要性。
大矩崇规,炼金烹矿 - “大矩”可能指宏观的规则或标准,”炼金烹矿”则是指提炼和加工金属的过程。这可能比喻修行者在严格自律中提炼自己的本性。
号菩萨僧,志惟坚勇 - 这里提到”菩萨僧”,即菩萨般的僧侣,强调了他们的坚定和勇气。这也反映了头陀法的精神特质。
知足少欲,伏我受根 - “知足”和”少欲”是佛教的重要教义,”伏我受根”可能是指控制欲望,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坚韧。
无取无着,情绝所存 - 强调无执着于任何事物,断绝情感上的依恋。这是修行者应有的超然态度。
若有赞者,同赞世尊 - 如果有人赞美这种行为,也应该赞美佛陀。这表明头陀法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方法,也是对佛陀教导的尊重。
续佛慧命,开佛正门 - 这两句强调了头陀法在继承佛陀智慧和开启新的修行路径方面的作用。
在昔能仁,嘱付弥勒 - “在昔能仁”指的是过去有智慧的众生,他们曾嘱咐未来的弥勒菩萨继续传承这一智慧。
守护三宝,后五百岁 - 这里的三宝可能指佛、法、僧,即佛教的基本教义、修行方法和实践者。”守护”可能是指维护或保护这些教义和实践。
弥勒称扬,此行为最 - 弥勒菩萨被认为是未来将要成佛的人,他的高度赞扬代表了这种行为的最高境界。
适当其时,应身出世 - 这里强调的是时机的选择和个体的觉醒。如果修行者处于适当的时刻,就应该以身作则,示现出世。
阿兰若处,作众依归 - 阿兰若处可能指的是一种静修的地方,”作众依归”则意味着这个地方成为了众多修行者的归宿。
则先贤轨,发薙肩垂 - “先贤轨”可能指的是古代圣贤的行为准则,”发薙肩垂”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表示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专心修行。
白麻劫贝,不随染衣 - “白麻劫贝”可能是对白色麻布或珠宝的描述,表示纯洁和简约的生活方式。”不随染衣”则强调了避免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
表如玉雪,不受尘泥 - 这里的”玉雪”象征着纯洁无暇,”尘泥”则是指世俗的污垢。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希望保持内心的纯净,不被外界的杂念所玷污。
心寂为禅,心净为教 - “心寂”和”心净”都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目标,前者指的是内心的平静,后者则是心灵上的纯净。两者都强调了修行者应当达到的内心状态。
内外相应,方名修道 - “内外相应”可能是指内心的修炼和外在的行为要相符合,”方名修道”则意味着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事贵简严,理惟幽奥 - 这里强调了修行的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要求要简单、严谨,二是思想上的理解要深刻、微妙。
不具信根,玄关莫造 - “不具信根”可能指没有坚定的信念或根基,”玄关莫造”则是说不应轻易进入这个领域或修行的大门。
祈生兜率,天乐非贪 - “兜率天”是佛教中的一个高级天界,通常被视为极乐世界。”天乐非贪”则是说在那里的享受不是因为贪欲而获得的,而是真正的内心平和。
菩提熏种,慈氏言参 -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熏种”则是播种的意思,”慈氏言参”可能是指慈氏大师的教诲或建议。这句话可能是对某个具体的修行方法的描述或解释。
其或超越,罔假司南 - “罔假司南”可能是指不需要依靠外力或标准来判断方向,”超越”则表示达到更高的层次或境界。
这首《头陀赞》通过对佛教修行者的生活态度、行为准则和修行方法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