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满衣裳远径分,渐供幽兴入诗门。
临泉自爱窥筇影,过藓何妨驻屐痕。
因惹断云还倚石,偶看残照学呼猿。
行行却喜无人到,曾为秋来挂梦魂。
【注释】
翠满衣裳:指山色映照在人的衣裳上。
渐供幽兴:渐渐为幽深的乐趣所激发。
窥筇影:用手杖(筇)探看自己的影子。筇,一种轻便的手杖。
过藓何妨驻屐痕:经过苔藓地,停下脚步留下足迹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惹:因触动。
断云:被隔断的云彩。
还倚石:靠在石头上。
残照:夕阳。
学呼猿:模仿猿声。猿常在山林间叫唤,这里指秋天的景色。
行行:形容走个不停。
却喜:却很欣慰。
曾为秋来挂梦魂:因为秋天到来而常常挂念家乡。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从东都洛阳赴江华途中,经湘西至衡山所作的一首山水纪游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深远清丽,是山水小诗中难得的佳作。
首联“翠满衣裳远径分,渐供幽兴入诗门。”描写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野风光:远处的青翠山峦如一件锦绣衣饰般布满整个大地,山间的小路蜿蜒曲折,仿佛与山外的世界隔开一般。随着诗人兴致的提升,渐渐地将这幽深静谧的情趣引向了艺术的领域,使他的诗情得以抒发。“临泉”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野之美:面对清澈的泉水,诗人情不自禁地欣赏起自己手杖的影子;走过满是苔藓的小径,也不觉得有什么妨碍,反而停下来观赏那留有自己鞋印的痕迹。
颔联“因惹断云还倚石,偶看残照学呼猿”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见之景。诗人被眼前的断云所打动,便靠到大石上休息;偶然看到夕阳西下,便学着猿声呼唤,以解乡愁。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远离故乡、思乡怀人的情感。
颈联“行行却喜无人到,曾为秋来挂梦魂”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山中行走了许久,发现没有其他人经过,心中不禁感到欣慰。同时他也回忆起秋天来临的时候,常常会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更透露出他对故乡和家人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深沉的,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