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馀得得叩仙扃,萧散还吾自在身。
到耳鸣蝉□更静,傍檐飞鸟亦相亲。
层岩障日崖根险,危柱擎空□色新。
应念中州方热恼,愿分清泚药斯民。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秋,是诗人被贬黔州时的感时伤怀之作。
首联“挈家来游饫山林之美款泉石之胜引睇莆阳扁画因慨思关河鼎沸版图之归无期当有任其咎者”,写自己携家人来到黔地,欣赏着山水之美,观赏着名胜古迹,不禁感慨万分,想起中原地区战乱不息,山河破碎的情景。“挈家”,携带家人,说明作者的心境是忧国忧民的;“饫”指饱尝、尽情享受,说明黔州的自然景色很美;“莆田”,今属福建,在宋代为著名海港,与泉州并称“二泉”。诗人在这里看到的是“扁画”,即挂在墙上的画像,可能是当地的山水画。这几句大意是说,我带着家人来到这里,尽情地欣赏着山水的美景,观赏着名胜古迹,不禁感慨万分,想起中原地区战乱不息,山河破碎的情景,想到有一个人应该负全责,因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都受尽了战乱的痛苦。
颔联:“吏馀得得叩仙扃,萧散还吾自在身。”意思是说,我是一位官吏,今天来到此地,感到十分逍遥自得,可以放下一切杂念,自由自在地生活。“吏馀”是指官员余暇时间,也就是闲暇之余。“叩仙扃”是指敲门进入仙境,这里指作者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诗人在这里写的是自己的心情,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官场厌倦的心理。
颈联:“到耳鸣蝉□更静傍檐飞鸟亦相亲。”意思是说,我听到鸟儿在耳边啼叫,觉得更加安静;看到飞鸟落在房檐上,也觉得彼此非常亲近。这里的“□”是“静”的谐音字,所以用“□”代替“静”。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听到鸟儿鸣叫的声音,觉得四周特别安静;看到飞鸟停在屋檐上,觉得它们彼此非常亲密。诗人用拟人手法把声音比作鸟儿,把飞鸟比作邻居,生动地写出了黔州山林的宁静和和谐。
尾联:“层岩障日崖根险危柱擎空□色新。”意思是说,层层山岩像屏障一样遮住太阳,崖壁高耸,十分危险;柱子高耸入云,十分新颖。这里的“□”也是“新”的谐音字,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人通过对黔州自然风光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痛苦。
尾联:“应念中州方热恼愿分清泚药斯民。”意思是说,我想念祖国的中原地区正在遭受战乱的痛苦,希望把我所知道的关于治水的办法献给朝廷,拯救中原百姓的生命安全。这里的“清泚”是指黄河中的一条支流,这里指黄河。诗人通过自己的诗句表达了他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