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家壮年,无子则逐。
见于信史,全齐之俗。
原本厥初,师言可复。
以学则知,揆之宜笃。
【注释】
室家:指家庭。壮年:年轻的时候。无子:没有儿子。逐:赶走。信史:可靠的史书。全齐之俗:整个齐国的风俗。本来:指原始。厥初:指最初。师言:老师的话。可复:可以恢复。以学则知:根据学习才能知道。揆(kui)之:估计、衡量。宜笃:应该坚持。
【赏析】
这首诗是《文宣帝挽歌辞》中第一首,写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死后。诗的前四句说:家中年轻力壮时,没有儿子就该被赶出。这是对文宣帝长子高长恭的追忆。高长恭是文宣帝的长子,曾随父征伐柔然,立下军功,封永昌县侯,后被害。“无子”,即指他死而无后。
五、六两句是说:在可靠的史书里可以看到,整个齐国都是遵循这样的风俗的;从最初的本源来看,老师的教诲是可以恢复的。这里用“信史”和“原本”来说明这种风俗的起源,用“可复”和“厥初”来表明老师的教导能够恢复。
七、八两句是说:如果按照老师所教,那么人们就应该懂得这个道理,而且应该坚持到底,不可动摇。《易经·系辞上》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礼记》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这里说的“学”,就是指儒家的道德教育;“揆(gui)之”,就是根据儒家道德教育的准则来衡量。“宜笃”,就是应当坚守。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能够根据儒家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行事,那就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并且要坚持不懈,不能动摇。
整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尊崇儒学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