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源仙李蟠根大,形寄丛梨肖像真。
畏垒一方尸祝地,桐乡千古子孙民。
自时厥后来为牧,没世不忘知几人。
正直不应私有祷,但吟歌乐送迎神。

【注释】

梨山:在浙江绍兴,相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后人建有“梨山祠”供奉。

庆源:指李庆远,字庆源,唐时人,曾任御史中丞,因直言进谏被贬谪,后遇赦还乡,死葬于此。

蟠根:盘结的树根。

形寄:比喻人的品格或志节与所托身的物体相似。

桐乡:古地名,今属浙江省,这里代指南宋时的桐庐县。

自时厥后:自此以后。厥后,其后的。

没世:终身;一辈子。

知几:了解情况的人。

直(zhí)正:正直。

私祷:私下祈祷。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梨山祠的七律。诗中赞美了梨山祠中的李庆远之墓,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李庆远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诗前四句先从墓地的自然条件谈起,接着以李庆远的事迹为线索,最后点出题意:“但吟歌乐送迎神”。全诗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首联“庆源仙李蟠根大,形寄丛梨肖像真”,写梨山祠中李庆远之墓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庆源,即庆远,唐朝名臣,曾任御史中丞,因直谏被贬谪,死后葬于桐庐桐江之滨,后来人们称他为“桐江李”,也称为“李桐江”。传说他的墓上长着一株梨树,因此后人将李桐江的坟墓称为梨山祠。此诗首联开篇便写此地自然条件之优美。“庆源仙李蟠根大”,意思是说,这里是生长仙人李庆远的地方,他的根系盘结如蟠龙一样庞大而深长。“形寄丛梨肖像真”,意思是说,他的躯体虽已化为尘土,但是那株梨树却像他的肖像一样逼真地生长在这里。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李庆远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而且通过描写李庆远生前的形象和他生前所生长的环境,表现了他那种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

颔联“畏垒一方尸祝地,桐乡千古子孙民”,承首联而来,进一步描写梨山祠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影响。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个墓地虽然只是一块小地方,但是它已经成为一方神圣的土地,无数的人都到这里祭拜。这里所说的“一方”,既是指这块墓地,也是指那些到这个墓地来祭祀的人们。“桐乡”二字表明这个地方位于浙江省桐庐县。这两句诗通过对墓地周围环境的描述,展现了这个墓地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李庆远的深深怀念之情。

颈联“自时厥后来为牧,没世不忘知几”,紧承颔联而来,进一步描写了李庆远的一生及其身后的影响。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从那时开始,他就担任了这个地方的管理者,一直到他去世为止,都没有忘记过这个人。这里的“时”是指“从那时开始”,也就是说从李庆远去世之后,就有人担任这个地方的管理职位。“没世不忘”四个字,表达了作者对李庆远一生事迹的钦佩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李庆远精神境界的理解和认同。这句诗中的“牧”字,指的是“管理”的意思;“知几”二字,则是指“了解情况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从李庆远担任这个地方的管理职位以来,他就一直在尽心尽力地治理着这片土地;而他也没有忘记过这个人,也就是指李庆远生前曾经关心过的那个人。

尾联“正直不应私有祷,但吟歌乐送迎神”,是对整首诗歌的总结和升华。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正直的人不应该私自祈祷以求保佑,而是应该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他的祝福和怀念之情。“但”字在这里起到了一个转折的作用,它使得整首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这句诗中的“但”字,既表示了一种转折关系,又表达了一种无奈和遗憾的情感。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作者对于李庆远的深深怀念之情。

这首诗以颂扬李庆远的功德为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李庆远的深深怀念之情。整首诗歌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既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