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群居时,得食互争夺。
嚣哓以力胜,无复长幼别。
及其有老病,同类争救活。
嗛食置其旁,交来伺饥渴。
死埋高崖巅,并力事窊掘。
乃知禀元命,无间䎉与狨。
质性有所偏,良能或焉阙。
惟仁乃生理,恻隐由情发。
鸟乌知反哺,报祭及豺獭。
人心具中和,推此与天达。
物欲为私蔽,真知反磨灭。
利害怵于中,骨肉交朋绝。
一从失本心,比兽乃反劣。
武夷山多猴,此事樵者说。
因书观□篇,惟日三省察。
【注释】
武夷:武夷山,今属福建省,有“秀出东南”之誉。
猕猴群居:猕猴群居在树上,以杂树丛为巢穴。
得食互争夺:争夺食物时,互相争斗不休,有时甚至自相残杀。
嚣哓(xiāo)以力胜:猕猴之间,以力取胜。
长幼别:年龄大的猴子占据食物,而年幼的猴子只能争到很少的食物。
同类争救活:年老体弱的猕猴,其他猴子争相喂养。
嗛(qiàn)食置其旁:猕猴吃果实时,将果核放在旁边。
伺饥渴:伺机吃果实。
死埋高崖巅:猕猴被杀死时,尸体被抛掷在高高的悬崖上。
禀元命:禀受上天赋予的生命。
无间:没有差别。
䎉(yú):猕猴的一种。
狨(rōng):猕猴的一种。
性有所偏:猕猴本性中有偏颇之处。
良能或焉阙:优秀的才能也有不足。
惟仁乃生理:只有仁慈才是生存的法则。
恻隐由情发:同情怜悯之情,是人的本性所生。
鸟乌知反哺:乌鸦和小鸟懂得报答养育之恩。
报祭:报答祭祀之恩。
豺獭:豺狼与水獭。
人心具中和:人的心具有中和之美。
推此与天达:推究这种道理,可以达到天理。
物欲为私蔽:物欲是私心的遮蔽。
真知反磨灭:真正的智慧,可以使人明辨是非。
利害怵于中:利害关系牵动着人的内心。
骨肉交朋绝:亲情也会因为利益而疏远。
一从失本心:一旦失去了内心的纯真。
比兽乃反劣:比起禽兽来,人类反而显得卑劣。
观□篇:读《观我生》诗。
惟日三省察:每天省察自己的行为。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借猕猴喻人。全篇用典贴切,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开头三句写猕猴群居时的争斗。这几句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比,揭示了猕猴们恃强欺弱、争抢食物的丑恶本质。猕猴们为了争夺食物和领地,互相争斗不休,甚至不惜自相残杀。它们之间没有尊卑之分,也没有长幼之别,只有力量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这一部分,通过猕猴们的行为,对人们进行了深刻的启示:人们也应该学会分辨是非,不要像猕猴一样只知道争抢和争斗。
接下来四句写猕猴之间的关爱。猕猴们不仅自己争斗不休,还相互照顾,尤其是对待年老体弱的猴子更是如此。当一只猴子年老体弱时,其他的猴子都会争相喂养它,让它能够度过晚年。这一部分,通过对猕猴之间的关爱行为的描绘,进一步揭示了猕猴们的善良本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视亲情和友情,不要轻易放弃对自己亲人和朋友的爱。
第五至第八句写猕猴死后的情景。当一只猕猴死后,它的遗体会被抛掷在高高的悬崖之上。这一部分,通过对猕猴死后遗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惋惜之情。同时,也警示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做出危害生命的事情。
第九至第十四句写猕猴之间的互助。当一只猕猴受伤或者生病时,其他猴子会主动来喂食和照料它。这一部分,通过对猕猴之间的互助行为的描绘,展现了它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无私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生活和安危。
第十五至十七句写猕猴之间的竞争。猕猴们为了争夺食物和领地,会与其他猴子进行激烈的竞争。这一部分,通过对猕猴之间竞争行为的描绘,反映了自然界的竞争法则。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地位。
最后四句写猕猴的本性。猕猴们虽然外表凶猛,但是内心却是善良的。它们懂得回报养育之恩,也会因为同情而互相帮助。这一部分,通过对猕猴本性的描绘,揭示了它们与人类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不要被外在的表现所迷惑。
这首诗通过猕猴这一动物形象,寓言般地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美丑。它告诉我们,只有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存在。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不要被物欲所蒙蔽,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