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晓露洗新碧,宿鸟倦飞啼石壁。
手携桃杖歌行役,鸟道纡回惬所适。
千树朦胧半含白,峰峦高低如几席。
我生偃蹇耽幽僻,拨草驱烟频蹑屐。
采采前山慎所择,紫芽嫩绿敢轻掷。
龙团佳制自往昔,我今未酌神先怿。
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
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
【解析】
这是一首咏茶的绝句,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山间采茶时的景象,后两句抒发自己的情怀。
“春山晓露洗新碧”,首二句写诗人在春天山里清晨采茶的情景。春山之晓,晨露初降,山色如碧。“洗”字用得十分传神,把晨霜比作春山之水,将露珠喻为山色之翠,既写出了晨雾的清润,又描绘了山色的新鲜,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秀丽之美。“宿鸟倦飞啼石壁”,第二句写诗人在山间采茶时遇到的鸟儿们,它们因倦飞而发出啼叫声。“宿鸟”一词,点出诗人所处的时间与地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鸟儿们在山壁上栖息,鸣声悠扬。
“手携桃杖歌行役,鸟道纡回惬所适。”第三、四句写诗人行走于山中,看到鸟儿们在空中飞翔,心中感到惬意。这里的“行役”指行走。“鸟道”是形容山路曲折蜿蜒。“手携桃杖歌行役”一句,以“桃杖”代“杖”。“手携”二字,写出了诗人行走时的悠然自得;“歌行役”则写出了诗人的欢快心情。“鸟道纡回惬所适”,意思是说:山路弯曲蜿蜒,正是诗人所喜欢之处,所以心中感到无比惬意。
“千树朦胧半含白,峰峦高低如几席。”“千树朦胧半含白”一句,写诗人在山中所见的景色。“千树朦胧”指的是山上树木繁多,遮天蔽日,使得阳光无法照射到地面上来。“半含白”是指阳光穿透了树叶和树枝,形成了一片白色的光芒。这一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仙境之中。
“我生偃蹇耽幽僻,拨草驱烟频蹑屐。”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展开对山中美景的描写。“偃蹇耽幽僻”中的“偃蹇”指的是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性格高傲、清高。“耽幽僻”则表示喜爱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拨草驱烟频蹑屐”中的“拔草”指的是清除杂草,“蹑屐”则是穿木屐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的场景,表现了他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之情。
“采采前山慎所择,紫芽嫩绿敢轻掷。”最后两句写诗人采摘茶叶时的情景。“采采前山慎所择”中的“采采”指的是采摘的动作,而“前山”则是指山上的茶树。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要在山上仔细挑选那些优质的茶叶,以确保它们的品质。“紫芽嫩绿”则是指那些色泽鲜亮的茶叶。“敢轻掷”中的“轻掷”是指轻轻放下,不重不轻地放在地上。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采摘茶叶时小心谨慎的情景,也表现了他对茶叶品质的重视。
“龙团佳制自往昔,我今未酌神先怿。”最后两句是说:我曾在以前喝过一些好茶,现在虽然没有品尝到这些茶叶,但是一想到它们我就会感到愉悦。“龙团”是一种名贵的茶叶品种,这里用来比喻那些珍贵的茶叶。“我今未酌神先怿”中的“神先怿”指的是内心先产生喜悦之感,而不必等到品尝之后才会感到愉悦。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品味过好茶的回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赏析】
此诗为七绝,作者借咏茶抒怀。
开篇四句,诗人首先描绘了春日早晨山里的美丽景象:春山之晓,晨露初降,山色如碧;宿鸟倦飞,啼声凄切;手携桃杖,行走于崎岖的小路上,心情舒畅。这一开头,便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
诗人又描绘了自己在山中采摘茶叶时的情景:手持桃杖,漫步在鸟语花香的山路上,欣赏着眼前美景的同时,也享受着这份宁静与舒适。这种悠然自得的心情,不禁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开始进入正题:他在山中发现了一棵生长在岩石上的茶树。这棵茶树长得茂盛而高大,枝叶繁茂,覆盖了整个山坡。诗人站在茶树下,看着它茁壮成长,感叹不已。他想象着自己曾经品尝过的名贵茶叶——龙团茶的味道,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
最后四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品尝到这棵名贵的茶树的叶子,但他已经能够通过想象感受到它的香气和滋味了。他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品尝到这样的茶叶,感受其中的美好与神奇。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茶树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及其给人带来的感受等方面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与独特审美追求。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之作,通过咏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