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当时植,幽襟对此开。
人知舟楫器,天假栋梁材。
错落龙鳞出,襹褷鹤翅回。
重阴罗武库,细响静山台。
得地公堂里,移根涧水隈。
吴城梦寐远,泰岳岁年催。
转觉飞缨谬,何因继组来。
几寻珠履迹,愿比角弓培。
柏悦犹依社,星高久照台。
后凋应共操,无复问良媒。
【注释】:
- 后阁四松:指王羲之在会稽内史任上,经常去山阴的兰亭游览,他喜爱那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就把它们移栽到这里。
- 植:栽培,种植。
- 幽襟:闲适的心情。
- 舟楫:船桨。器,通“奇”,异才。
- 龙鳞:喻松叶。襹褷:形容鹤翅翻飞的姿态。
- 武库:兵器库。
- 涧水隈:指山中的清泉水边。隈,小水湾处。
- 吴城:这里泛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 泰岳:泰山,这里指代东晋王室。催:催促,催促时间过去。
- 转觉:反而觉得。缨:冠带下垂的帽饰。组:《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毛传:“采薇者,执弓持组而御者也。”即箭靶。
- 珠履迹:指王羲之在兰亭赋诗作序时,常有人追随他的足迹。
- 角弓培:用《论语》中孔子说的“君子成人之美”来勉励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王羲之游历兰亭时所作。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他写的字如飞龙走蛇,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陆机《文赋》)之称,后人称“书圣”。
此诗写于王羲之游历兰亭之后,他在会稽内史任上时,经常到山阴县的兰亭去游览,并十分喜爱那里的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就把它们移到会稽内史署里,以资观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写的文字和所作的文章,流传至今。
首联点出题面,交代诗人所爱之物——四松。这四棵高大挺拔、苍劲有力的松树,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诗人认为,这些松树既然被移栽到了兰亭,那么它们就会像人一样具有“舟楫器”的本领,成为兰亭的栋梁之材。这里的“舟楫器”指的是古代的船桨之类的工具,用来比喻松树的本领,形象地表现了松树生长环境的特点。而“天假栋梁材”则进一步强调了松树与兰亭之间的密切关系。诗人通过对松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兰亭的喜爱之情。
颈联两句描写松树的生长状况,进一步衬托出兰亭的美丽景色。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松树的枝叶比作展翅高飞的鹤和蜿蜒盘旋的龙,形象地描绘了松树的优美姿态。同时,诗人还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松树枝条以生命,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翩翩起舞的情景。此外,诗人还将松树枝条比作武库里的武器,以及山中的清泉水边,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尾联两句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兰亭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诗人认为兰亭的美好时光就像飞旋在空中的缨带一样短暂而易逝,而他又难以摆脱这种束缚而继续前行。而如今却只能远远地望着它,无法与之相伴共度美好的时光。因此,他不禁感叹:“为何要追随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呢?”这里的“追逐名利的人”指的是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大局的人。
全诗以兰亭为背景,通过对松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兰亭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兰亭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