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卧丞相庐,东轩富修竹。
如对古贤人,高标镇浮俗。
露气沃人清,烟色沾衣绿。
丹凤何时来,瘦损琅玕玉。
【注释】
寄卧丞相庐:寄居在丞相的官舍。
东轩:指丞相官舍中的厅堂,因在东,故称“东轩”。
古贤人:古代贤明的人。
高标:高耸的标杆,比喻高尚的节操。
镇:镇守。
浮俗:世俗。
露气沃人清:露水沾湿了人的衣裳使人感到清爽。
烟色沾衣绿:雾霭笼罩着大地,使衣服沾上绿色。
丹凤:丹青色的凤凰,古人认为它是吉祥之鸟,也指祥瑞之气。
琅玕玉:美玉的一种,因产于琅邪山而得名。
【译文】
我寄身在丞相府的官舍里,东面的厅堂修竹茂密。
如同面对古代贤明的人,高尚的节操镇守着世俗。
露水滴打人感觉凉爽,烟霭笼罩使人的衣服沾满绿色。
什么时候丹凤能降临,我的瘦损的琅玕玉体更显瘦小。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竹子的高洁品格来表达自己对元忠的敬慕之情。
首联“寄卧丞相庐,东轩富修竹”,起笔就写自己寄身于丞相府中,东轩下修整得十分繁茂的竹林。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和氛围。“寄卧”二字既写出了自己身处异地、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感,又暗示了与元忠之间深厚的友谊;而“东轩”则点明了诗人居住的地点,也为下文描写竹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背景。“富修竹”三字则直接描绘了东轩周围竹林的茂盛景象,为全诗增添了几分生动活泼的气息。
颔联“如对古贤人,高标镇浮俗”,承上启下,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之情。诗人将竹子比作“古贤人”,这一比照不仅突出了竹子的高大挺拔、傲视群生的特质,更赋予了其一种超越世俗、追求高远的精神内涵。同时,“镇浮俗”三字则将竹子的品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其成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化身。
颈联“露气沃人清,烟色沾衣绿”,则通过描绘竹子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进一步渲染了竹林的幽静之美。诗人以清新的露气和翠绿的烟雾作为背景,营造出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竹林中那沁人心脾的清凉之感。而“沾衣绿”一语则巧妙地捕捉到了露水与烟雾交织在一起时所呈现出的独特色彩,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尾联“丹凤何时来,瘦损琅玕玉”,则是诗人对竹子的进一步赞美和期盼之情。诗人以丹凤象征高贵典雅的气质,以琅玕玉比喻竹子的晶莹剔透和坚韧不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美好的品质却往往被世俗所埋没,使得诗人不禁产生了一种遗憾的情绪。因此,他在结尾处发出了对理想状态的向往与期待,希望早日能够看到丹凤翱翔于竹林之上,让那瘦损的琅玕玉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这首诗以咏竹为题材,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整体而言,该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