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贾傅去长沙,吊屈无灵赋楚些。
万里不忘宣室夜,未舒三策不成家。
西去潇湘南岳麓,名城叠叠纡盘谷。
岣嵝不厌百回读,依然称是刘光禄。
【注释】
郴州:今湖南郴州市。贾谊(约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长沙:在湖南省中部偏东。吊屈:屈子,屈原的字。屈子,指屈原。赋楚些:即《楚辞》,是战国时期楚人宋玉所作的一部抒情诗集。宣夜:指汉元帝刘奭,因太子曾称病不朝,被呼为“宣夜”。宣室:指汉文帝刘恒。三策: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三项政治建议。西去潇湘南岳麓:指从长安出发,向西前往湖南。名城叠叠纡盘谷:指湖南的许多名城都环绕着曲折的山谷。纡盘:迂回曲折。刘光禄:指宋代刘敞,字原父,号中山先生,是南宋初年的著名学者和诗人。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任永兴军节度判官时。永兴军治所设在今陕西蓝田西北,而湖南长沙则距此不远;作者当时又任长沙县知县,因此他有机会到湖南去游览。这首诗就是他在赴长沙任上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
首联写诗人由长安出发,西行至湖南长沙。当年贾谊去长沙,吊屈无灵赋楚些,意谓贾谊去长沙,没有能见到他的知音,因而不能使他的《吊屈原赋》发挥应有作用。这里暗含了作者对贾谊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感慨。吊屈,即吊屈子,屈原的字。屈原以忠诚正直见称,却遭谗被放逐,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其冤魂无处可诉,只有凭藉湘水来倾诉。贾谊也是一位忠君爱国之士,他在政治上遭到挫折之后,也曾有《吊屈原文》、《吊屈子文》等作品,表达他对屈原的哀悼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然而,贾谊的遭遇同屈子的一样,都没有得到理解,这使作者感到无限惋惜。“赋楚些”,即《楚辞》中屈原所作的《离骚》,这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篇。“赋”是“作”的意思,指屈原作《离骚》。“赋楚些”是说屈原作了一篇《离骚》。
颔联承上启下,抒发诗人对贾谊和屈原的无限崇敬之情。诗人怀念他们,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都是忧国忧民的贤臣良相。他们忠于国家,勤于政事,关心人民疾苦。可是他们却遭到排挤诽谤,甚至身遭不幸。这种强烈的对比更使诗人深感痛心。宣夜,指汉元帝刘爽。汉宣帝刘询(前74—前4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戾太子刘据之子。刘爽曾因受大臣们的排挤诽谤,被迫移居南宫养病,后来竟病死。宣室夜,指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57年,文帝曾因太子生病,在宣室殿召见贾谊,问他治理天下的办法,贾谊提出一系列措施,并陈述自己治国的理想,得到文帝的肯定和赞许,从此文帝开始重视他的建议。未舒三策不成家,意谓贾谊三次给文帝上书,提出了治国安邦的三条策略,但未能实现。成家,成为家业,意谓成为一家之人。这句的意思是说,贾谊三次上书文帝,虽然提出了三条很好的治国方案,但是文帝还是没有采纳。
颈联写诗人离开永兴军节度判官职务后,来到湖南长沙。长沙地处南方,地势较高。湘江流经长沙北面,汇合潇水流入洞庭湖,潇水发源于衡山南面的连云山脉。衡阳在湘江下游北岸,是衡州治所,即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在衡阳市南郊,相传为南岳。刘敞(1022—1074),字原父,北宋官员、学者、诗人。他是宋代四大散文家之一。刘敞曾官至集贤殿修撰、端明殿学士等职。公元1074年逝世,时年五十二岁。刘敞著有《中山诗话》一卷,其中提到:“予观刘原父《中山诗话》,乃记刘敞平生所见古今人诗及自作诗凡若干百首。”刘敞是一位博学之士,尤其擅长诗歌创作。
尾联写诗人来到南岳衡山脚下潇湘二水交汇处的名城——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刘敞曾任潭州刺史(今湖南省长沙),所以诗人来到潭州就想到这位贤明的刺史。诗人在这里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特别是那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岣嵝山(在今湖南省衡山县东南),他反复读了好几遍《岣嵝山颂》(今已佚失),仍觉得不够尽兴,还想再读一遍。
这首诗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古代贤相屈原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对唐代诗人刘敞的钦慕之意。全诗结构严谨完整,语言质朴流畅,意境开阔高远,风格雄浑沉郁,堪称七律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