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特寄耳,何往非萍蓬。
世挟智反愚,予谓拙乃工。
渊明有姱节,高迈疏与龚。
大抵豪杰士,所见自略同。
箪瓢非遂穷,轩冕岂真通。
倘不达至理,冥雾将奚从。

人生特寄耳,何往非萍蓬。

世挟智反愚,予谓拙乃工。

渊明有姱节,高迈疏与龚。

大抵豪杰士,所见自略同。

箪瓢非遂穷,轩冕岂真通。

倘不达至理,冥雾将奚从。

注释:人生就像寄托在耳朵里一样,没有什么地方是不可以流浪的。世间的人都追求智慧,却反而愚昧无知,我认为笨拙反而更好。陶渊明有高尚的气节,他的志向和行为都很高远。大概豪杰之士的见解和见解都不同。用竹筐和瓢子吃饭,并不是贫穷到极点,而使用车马、官印的人,又怎么会真正富有呢?如果不理解这些道理,那么就会迷失在迷雾之中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追和渊明贫士诗的七首之一,表达了诗人对于陶渊明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

诗歌的开篇就提出了人生的意义问题,即“人生特寄耳,何往非萍蓬”,这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这里的“寄耳”一词,既指人的一生如同耳边的声音一般短暂,也暗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奈和逃避。

诗歌转向了对陶渊明的赞美:“世挟智反愚,予谓拙乃工。”这里,诗人通过对比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世俗之人的行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他认为,那些追求智慧、崇尚聪明的人反而不如陶渊明那样真诚、朴实。这种观点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是表面的华丽和虚荣,而是内心的真实和质朴。

诗人又进一步展开了对陶渊明的评价:“渊明有姱节,高迈疏与龚。”在这里,诗人通过对陶渊明的描绘,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不凡的气节。他认为,陶渊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文人,正是因为他拥有这样的品格和气节。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格尊严和道德品质的重视。

诗人又指出了豪杰之士的共同之处:“大抵豪杰士,所见自略同。”这句话表明,无论是何种人物,他们所追求的东西都是相似的。这是一种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尽管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内心深处的追求却是共通的。

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对于真理的追求:“箪瓢非遂穷,轩冕岂真通。”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的淡泊和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他认为,只有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才是人生中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明确认识。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陶渊明的描绘和对其生活态度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