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岁丙辰,海内厄安石。
庆元岁丙辰,伪学禁如织。
宝祐复丙辰,衣冠堕荆棘。
龙蛇数云恶,郑玄炳先识。
诸生不齰舌,投荒诚予职。
鸺鹠号屋头,鼯鼠搅床侧。
云集肤已粟,日出汗欲赤。
瘴疠半南州,可轩靠神力。
所寓乃略同,苍苔共岑寂。
丙辰自丙辰,焚香且读易。
【注释】
丙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至元丰八年(1085)。
海内:国中,指宋朝。
庆元: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伪学:北宋王安石的变法派与反对者之间的斗争。
郑玄:东汉经师郑玄,字康成,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东南)人,精通《三礼》。
龙蛇数云恶:喻奸佞之徒如毒蛇恶物。
郑玄炳先识:喻郑玄能识别奸佞。
诸生:指学生。不齰舌:不吃言而力行。投荒诚予职:投荒,流落边远地区;诚,确实;予职,任用。
鸺鹠:猫头鹰一类的鸟。号屋头:在屋头上鸣叫。
鼯鼠:一种生活在树上的猛兽。搅床侧:在床边上打滚。
云集肤已粟:比喻疾病缠身,身体消瘦。
瘴疠:南方湿热地带的瘟疫。半南州:大部南方。
轩:窗子。可轩靠神力:依靠窗户通风。神力,指风。
所寓乃略同:所住的房舍很相似。苍苔:青苔。岑寂:寂寞清静。
丙辰自丙辰:自熙宁三年起丙辰年又到元丰八年。焚香且读易:烧香读书。
【赏析】
此诗为诗人于熙宁三年至元丰八年在福建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期间所作。诗中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作者在这一段时间里的生活、思想变化及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首联“丙辰吟”,点出作诗的时间是丙辰年,即熙宁三年。这一年国家政治形势复杂险恶,王安石变法引起朝内党争,政局混乱。诗人此时身处官场,心情复杂。
颔联“庆元岁丙辰,伪学禁如织”,庆元是宁宗时改元,其时的朝廷也因新法受到攻击,政治局势十分动荡。“伪学”是指反对新法的党派,他们互相攻击,互相倾轧,使得政治环境非常恶劣。“衣冠堕荆棘”,“衣冠”,指士大夫等知识分子。他们因受新法打击而生活艰难,甚至有些文人被贬斥到荒凉偏僻的地方。这两句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颈联“宝祐复丙辰,衣冠堕荆棘”与前两句相呼应。这里所说的“宝祐”是南宋理宗的年号,也就是绍定元年。宝祐二年,新党被废后,旧党重新执政,但政局依旧动荡不安,知识分子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尾联“龙蛇数云恶,郑玄炳先识”。这里所说的郑玄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家。他学识渊博,通晓《三礼》,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他敢于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诬陷。这里的“龙蛇数云恶”,比喻那些奸佞小人像毒蛇一样恶毒。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这种黑暗势力的不满和厌恶之情。
诗人转向自己的处境:“诸生不齰舌,投荒诚予职。”这里所说的“诸生”是指当时的读书人,他们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京城,流落到偏远地区,过着艰苦的生活。而诗人则因为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被朝廷重用,得以在福建任职。然而,尽管有了这样的机遇,诗人却感到空虚无聊,因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尾联“鸺鹠号屋头,鼯鼠搅床侧”和上联相呼应。这里所说的“鸺鹠”是一种生活在树上的猛禽,它们喜欢在房屋上栖息,发出叫声。而“鼯鼠”则是一只生活在树上的动物,它们经常在床边上打滚,打扰人们休息。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诗人生活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是高高在上、无所事事的官宦生活;另一种则是底层百姓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困苦。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最后一句“云集肤已粟,日出汗欲赤。瘴疠半南州,可轩靠神力。”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福建任职期间的生活状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首先,“云集肤已粟”比喻疾病缠身,身体虚弱。接着,“日出汗欲赤”形容炎热的环境使人汗流浃背,面色发红。最后,“瘴疠半南州”表示自己所在的地区气候潮湿、湿热难耐,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可轩靠神力”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依靠窗户通风来缓解炎热带来的不适。整句话反映出诗人对于自己所处的艰难环境的无奈和辛酸。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