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民非己长,那得士心降。
为问来鸣凤,何如止吠厖。
壶餐惭鼎食,铅割谢矛鏦。
辩士更持节,佳兵正上泷。
薄田桑十亩,小市酿千缸。
自喜庭无讼,宁论智少双。
陪京开左辅,振铎服中邦。
禁脔分留印,天枝涖建幢。
孤生老将至,壹意信犹矼。
赖倚弦歌化,馀风勉政庞。
酬临濮刘推官
治理百姓不是我的长处,哪里能够使士人归心?
请问那鸣凤来此,又与那些吠獒相比?
用壶酒招待我,惭愧于鼎食的盛情;
用铅刀割肉,感谢矛戟的锋利。
辩士持节,我持剑,好兵正在上泷。
薄田桑十亩,小市酿千缸。
自喜庭无讼,宁论智少双。
陪京开左辅,振铎服中邦。
禁脔分留印,天枝涖建幢。
孤生老将至,壹意信犹矼。
赖倚弦歌化,馀风勉政庞。
注释:
- 治民非己长:治理民众不是自己擅长的事情。
- 那得士心降:如何能够让士人归心呢?
- 为问来鸣凤:你想问那只鸣叫的凤凰。
- 何如止吠厖:又如何止息那些吠声呢?
- 壶餐惭鼎食:用壶饭招待我,我感到惭愧,因为鼎食更丰盛。
- 铅割谢矛鏦:使用铁制的武器,感谢铜制的兵器。
- 辩士更持节:有口才的人手持符节,即官员的身份象征。
- 佳兵正上泷:优秀的兵器正被送到前线。
- 薄田桑十亩:简陋的田地和桑树不过十亩。
- 小市酿千缸:小规模的市场酿造了上千的酒缸。
- 自喜庭无讼:自己很高兴家中没有诉讼。
- 宁论智少双:难道要谈论智慧吗?
- 陪京开左辅:辅佐京师的左辅大臣。
- 振铎服中邦:以威武之声征服中原之地。
- 禁脔分留印:珍贵的物品已经分配给臣下。
- 天枝涖建幢:天枝降临而建立的旗帜。
- 孤生老将至:孤零零地度过晚年。
- 壹意信犹矼:全心全意相信它。
赏析:
这首七绝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给时任临濮县(今山东临沂)刘推官的诗作。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医学家,北魏拓跋宏(孝文帝)的孙子。他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元稹在这首诗中,首先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治理国家的能力不足的认识。他用“治民非己长”来说明,治理民众并不是自己的专长,因此无法让士人归心。接着,他通过对比的方式,询问那些高飞的凤凰和那些低沉的犬吠之间的差异,以此来比喻自己在政治生涯中的不同境遇。
诗人以谦虚的态度回应对方,表示自己只是用简单的食物招待对方,而对方却带来了更多的美味。这种比较突出了他内心的不安和谦逊。然后,他又用“铅割谢矛鏦”来形容自己的武器不如对方的锋芒。这里的“铅割”和“矛鏦”都是古代兵器的名称,用来比喻自己不如对方的强大。
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壶餐”、“鼎食”、“禁脔”、“天枝”等,来描绘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处境。这些意象都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考。
诗人以“孤生老将至”来表达自己即将步入老年的状态,并以“壹意信犹矼”来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相信自己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意象丰富生动,表现了元稹作为一位文人政治家的智慧和才华。同时,它也展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