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下人不行,四旁生蒺藜。
秋来见成实,粲粲青红垂。
敲树落碧瓦,溅石投赤矶。
纷纷竞口实,聊混儿女为。
树上已空枝,树下亦有蹊。
人事但如此,桃李真自欺。
【解析】
1.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枣树的果实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哲理认识,抒发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奈之情。
2.“剥枣”:即《剥枣》,是唐人元稹的一首七绝诗。此诗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枣园丰收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首联写枣子成熟时,人们忙碌于收获的情景;颔联写秋日里,枣子挂满枝头,红绿相间,光彩夺目;颈联写农民们忙于收获,将枣子摘下来,抛向空中,又落在地上;尾联写枣子虽多而无人去摘,反而被一些不劳而获的人拿去。
3.“注释”:①四旁生:“四周长满了”。②蒺藜(jí lì):一种带刺的植物,俗称刺蓬。③粲(càn)粲:“灿烂”之意。④碧瓦:青绿色的屋瓦。⑤赤矶(qī jī):红色的山石。⑥聊混儿女为:姑且说这些枣子可以充饥。⑦桃李:比喻有德才的人。⑧真自欺:真是欺骗自己。
4.赏析:首联点题,指出枣子成熟的时候,人们忙着收割。颔联通过色彩对比,写出了枣子成熟的样子,既写出了枣子的色泽,也写出了枣子丰满的样子。颈联写农民们忙得不可开交,有的还在枣树下走来走去,捡拾落在地上的枣子。尾联写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却抢着吃枣,而那些真正辛苦劳动的人却得不到一丝丝的利益和回报。整首诗通过描绘枣子成熟时人们忙碌的场景,以及那些没有劳动能力却抢着吃枣的人,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之情。
【答案】
译文:
枣子熟了,人们忙个不停。
四周长满了带刺的野草。
秋天来了,枣子结得很多很饱满。
它们挂在树梢上,像闪闪发光的宝石。
它们落到地上,像红色岩石上的红玛瑙。
人们争先恐后地摘枣子,把枣子当饭吃。
树上没有了枣子,树下也有人走。
人事就是这样的,就像那桃李一样虚妄。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是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一种总结与反思,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和讽刺。首句“枣下人不行”中的“不行”二字,表明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很大,穷人无法生存下去。第二句“四旁生蒺藜”则是说四周长满了带刺的野草,这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同时也暗喻了社会上的小人横行。第三句“秋来见成实”中的“成实”指的是成熟的果实,说明秋天到来时,枣子已经成熟了。第四句“粲粲青红垂”中“青红”指的是枣子的外皮颜色,“垂”表示枣子挂满枝头,非常壮观。第五句“敲树落碧瓦”中的“落碧瓦”指的是枣子落下时,如同碧瓦一般晶莹剔透。第六句“溅石投赤矶”则是指枣子落地时,如同石头投入赤色的山石中一样,充满了力量感。第七句“纷纷竞口实”中的“纷纷”指枣子非常多,而“竞口实”则是指人们争先恐后地摘枣子吃,形容场面热闹非凡。第八句“聊混儿女为”则是指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去摘枣子,而那些真正的劳动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利益。最后一句“桃李真自欺”则是说那些有德行的人才真正值得信任,而那些无德之人却在欺骗别人。
这首诗通过对枣子成熟时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认识,以及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