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潭苍苍照毛发,龙藏水心波色活。风雷如在石壁下,有时云雨何仓卒。
今年天旱百昌死,神物亦恐俱埋没。南人厌龙抱珠睡,骈舟伐鼓探龙窟。
皆言龙惊当上天,九河翻雨石涌泉。君不见朝来积水上,鱼鳖死尽龙安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
。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竞”和“竟”,“石壁”“石”,
“仓卒”的“仓”和“仓猝”, “朝来”的“朝”和“潮”,还有“鳞”。
此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的解释:苍苍:草木茂盛的样子。龙藏(cáng):藏在水里。惊:惊动。九河:黄河的九个支流,泛指黄河。
译文:古潭苍翠一片,照映着鱼鳞似的波纹,龙潜藏在水底,水波显得特别活泛。风雷就在石壁之下,有时云雨突生,多么突然啊。今年天旱,百草皆死,神物也会害怕而躲起来,于是人们纷纷乘船伐鼓,探求龙的窟宅。都说龙被惊扰就会上天,那黄河流域就会翻起狂风暴雨,山石涌出泉水。你难道没看见吗?清晨积水上来了,鱼鳖全死了只有龙安然地睡在水里。
赏析:
首联“赤甲竞渡”点明地点是潭中,时间是端午,以龙舟竞渡来衬托潭水的清澄。诗人用拟人手法描写潭中的景物,使潭水仿佛有了灵性,写出了潭水的清澈、深邃和生机勃勃。
颔联“风雷如在石壁下”一句承上启下。这里不仅写景,而且通过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之情。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风雨之急、之大,从而表现出对端午风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颈联“南人厌龙抱珠睡”一句承上启下。诗人将龙喻为珠,既写出了龙的形状,又暗含了诗人对龙的敬畏之情。诗人以龙怕水淹为由,说它害怕被人抓住吞食,所以蜷伏于水中不敢动弹。
尾联“君不见朝来积水上,鱼鳖死尽龙安眠”一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对潭中生物的描写,表现了端午潭水的清澈。诗人以潭水之清喻龙的沉睡,以潭水之静衬龙的酣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端午潭水的宁静祥和。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端午风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诗人用反问的方式收束全诗,表达了自己对端午风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答案】
示例1:
赤甲竞渡
古潭苍苍照毛发,龙藏水心波色活。风雷如在石壁下,有时云雨何仓卒。
今年天旱百昌死,神物亦恐俱埋没。南人厌龙抱珠睡,骈舟伐鼓探龙窟。
皆言龙惊当上天,九河翻雨石涌泉。君不见朝来积水上,鱼鳖死尽龙安眠。
译文:
清澈的水潭上碧绿的水草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像鱼鳞一样的波纹在水中荡漾着。水里的龙潜藏在水底,水面显得更加平静。风雷就在石壁之下,有时云雨突生,多么突然啊!今年的天旱百草不生长,神物也会害怕而躲起来,于是人们纷纷乘船伐鼓,探求龙的窟宅。都说龙被惊扰就会上天,那黄河流域就会翻起狂风暴雨,山石涌出泉水。你难道没看见吗?清晨积水上来了,鱼鳖全死了只有龙安然地睡在水里。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端午节潭中的龙舟竞渡场面。首联描写潭中的环境;颔联描写风雷从石壁下发出的景象;颈联描写潭中有龙存在的情景;尾联描写潭中生物的情态。全诗语言平实,结构严谨,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描写端午龙舟竞渡的好诗。
示例2:
赤甲竞渡
古潭苍苍照毛发,龙藏水心波色活。风雷如在石壁下,有时云雨何仓卒。
今年天旱百昌死,神物亦恐俱埋没。南人厌龙抱珠睡,骈舟伐鼓探龙窟。
皆言龙惊当上天,九河翻雨石涌泉。君不见朝来积水上,鱼鳖死尽龙安眠。
译文:
清澈的水潭上碧绿的水草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像鱼鳞一样的波纹在水中荡漾着。水里的龙潜藏在水底,水面显得更加平静。风雷就在石壁之下,有时云雨突生,多么突然啊!今年的天旱百草不生长,神物也会害怕而躲起来,于是人们纷纷乘船伐鼓,探求龙的窟宅。都说龙被惊扰就会上天,那黄河流域就会翻起狂风暴雨,山石涌出泉水。你难道没看见吗?清晨积水上来了,鱼鳖全死了只有龙安然地睡在水里。
赏析:
这是一篇描写端午龙舟竞渡场面的小诗。首联写景,颔联写事,颈联写龙的存在,尾联写潭中生物的情态。全诗语言平实,结构严谨,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描写端午龙舟竞渡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