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湜为侍郎,天子赐瓜香。
携归与爱妾,老母不得尝。
一旦恶贯盈,杀之于路傍。
越公钟绍京,至孝何殊常。
少时得果瓜,先解进高堂。
长大遇玄宗,荣华不可当。
孝者名常新,逆者污人伦。
人既不如竹,乃是一埃尘。
夫为人子者,莫若事尊亲。
夫为人父者,莫若教儿孙。
积善与行孝,可以立其身。
我愿移此竹,栽于率土滨。
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
樵童见此竹,且莫伐为薪。

“慈竹”是一首描绘孝顺与恶行主题的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孝道美德和恶行的深刻理解及反思。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慈竹:这首诗通过描述慈竹的故事,寓意着孝顺的重要性。
  • 崔湜为侍郎:崔湜是唐代的一位官员,担任侍郎一职。
  • 天子赐瓜香:皇帝赏赐了崔湜瓜香作为礼物,体现了皇帝对他的重视。
  • 携归与爱妾:崔湜把瓜香带回家,与他的爱人分享。
  • 老母不得尝:他的老母亲因为崔湜的贪欲而无法享受到这份恩惠。
  • 一旦恶贯盈:崔湜因恶行累积过多而遭人厌恶。
  • 杀之于路傍:最终,他在路上被杀害,恶行败露。
  • 越公钟绍京:历史上有名望的人物越公钟绍京,也是一位至孝之人。
  • 少时得果瓜:年轻时得到瓜果,象征着好运和成功。
  • 长大遇玄宗:长大后遇到唐玄宗,得到了荣华富贵。
  • 逆者污人伦:逆子败坏了人的德行,污染了人伦。
  • 人既不如竹:人们不能像竹子那样直节,容易被环境玷污。
  • 夫为人子者,莫若事尊亲:为人子女的,应该孝顺尊敬父母。
  • 夫为人父者,莫若教儿孙:为人父亲的责任是教育子孙。
  • 积善与行孝:积累善行和孝顺可以建立名声。
  • 我愿移此竹:我愿意将这株竹子移植到各地。
  • 栽于率土滨:在各地种植它,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美德。
  • 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希望行走的人们看到它,都被慈孝所感动。
  • 樵童见此竹:樵夫的孩子看到它,并告诫不要砍伐。

2. 译文:

这首诗通过崔湜因贪婪而丧命的故事,展示了孝顺与不孝的巨大差异。诗中描述了崔湜因接受天子赏赐的瓜香而被家人视为珍宝,但最终因贪得无厌而被杀害。诗中还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至孝人物越公钟绍京,以及他在年轻时得到瓜香后的成长经历。诗中的最后部分强调了孝顺和积善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3. 注释:

  • 慈竹:指这首诗的内容,通过叙述崔湜的恶行来警示后人。
  • 崔湜为侍郎:崔湜担任官职侍郎。
  • 天子赐瓜香:皇帝赐予他瓜香作为礼物。
  • 携归与爱妾:将瓜香带回家与妻子分享。
  • 老母不得尝:由于贪婪,他的老母亲无法享用这份恩惠。
  • 一旦恶贯盈:因罪行累积,终遭报应。
  • 杀之于路傍:在路旁被杀害,恶行败露。
  • 越公钟绍京:历史人物,以孝顺著称。
  • 少时得果瓜:年轻时得到意外的恩赐,象征好运。
  • 长大遇玄宗:在唐玄宗时期获得高位和荣耀。
  • 逆者污人伦:逆子败坏道德,污染人际关系。
  • 人既不如竹:人不能像竹子一样直节,易受环境影响。
  • 夫为人子者:为人子女的应孝顺尊敬父母。
  • 夫为人父者:为人父亲的责任是教育子孙。
  • 积善与行孝:积累善良行为和孝顺可以建立名声。
  • 我愿移此竹:愿意将这种美德传播开来。
  • 栽于率土滨:在全国各地种植它,让更多人了解其美德。
  • 使彼行人见:希望那些行走的人看到它,都会成为慈孝之人。
  • 樵童见此竹:一个樵夫的孩子看到了这个场景,告诫不应砍伐。

4. 赏析:

《慈竹》这首诗通过对崔湜及其家族成员行为的描写,展示了孝顺的重要性和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诗中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道德理念,即孝顺和积善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声誉,还能影响他人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此外,诗中还通过历史人物钟绍京的事迹,强调了孝道的价值和历史影响力。整体上,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道德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孝道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