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辄高妙,隗始愧余先。
春秋隐公传,国史建隆编。
周官授大旨,所得俱未全。
聚散不可料,饯别沧江边。
君将处於陵,我耕绵上田。
君行毋疾驱,中途恐传宣。
不然遂成别,孤帆渺风烟。
梦魂不可制,随君堕中川。
【注释】:
1、陈君举:字子举,洛阳人。唐睿宗时为中书舍人。这首诗是送别诗。2、隗余先:指作者自己。隗,同“愧”;余,谦词;先,指先前。3、春秋:这里指《春秋》一书。4、建隆编:指《建隆礼》一部书。5、周官:这里指《周官》,即《周礼》。6、沧江: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7、处於陵:指在洛阳。8、绵上田:指在洛阳附近耕种的土地。9、孤帆渺风烟:指离别后,只能看到一叶孤舟在茫茫风烟之中渐行渐远。10、堕中川:意为随波逐流。
【赏析】:
此诗是送别友人陈君举东归的赠别之作。全诗四十六句,除第一二句交代送别的原因外,其余均写送别时的情景和心情。
开篇“一篇辄高妙,隗始愧余先”是说,陈君举的文章高妙无比,使我自愧不如。这是诗人对陈君举才情的赞赏。“隗”是谦辞,表示谦虚。“余”,我。
写与陈君举相识相知的经过。从“春秋隐公传,国史建隆编”两句可以看出,二人曾在一起研究史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中间四句写两人分别的情景。“周官授大旨,所得俱未全”两句,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周官”,古代官名,这里指《周官》,即《周礼》。“授大旨”即传授要义,“所得俱未全”则说明彼此所掌握的知识尚不完备。这两句是说,尽管我们对《周礼》的研究尚不十分透彻,但已有所了解。“聚散不可料,饯别沧浪边”两句,写与友人相聚不易,离别更难,更增添了一份离愁别恨。“聚散”即聚合离散,“沧浪”是水名,即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中的一条支流。这两句是说,我们相聚的时间太短暂了,而又要分别,真是难以预料啊!“君将处於陵,我耕绵上田”两句,意思是:你准备到洛阳(于陵)去,而我打算在洛阳附近的绵上种田。这两句是说,虽然我们即将分别,但我仍愿与你共谋发展,希望你能够继续深造。
最后四句写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君行毋急驱,中途恐传宣”两句的意思是:你千万不要急于出发,恐怕中途有诏书下来让你回朝任职,那样就会使我们不得不分别了。“不然遂成别,孤帆渺风烟”两句,意思是: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就只能永远分别了。“孤帆”即单人乘船的小舟,这里比喻友人的行舟;“渺风烟”形容水波荡漾,远处看只有一片迷蒙的水气。这两句是说,如果不能如愿以偿,我们只能永远分别了。这里的“中川”是代指故乡。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它不仅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前途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