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固自有高共,奉天岂可无宣公。
当时扶日沧海东,尚想健笔驱长风。
指挥诸将如奴童,中兴内相当推功。
断碑毋庸诧诗工,制稿具在銮坡中。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诗中对“跋綦北海扈从书事图”的描绘和赞颂,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紧密相关的。此诗是写诗人扈从皇帝东巡时的所见所闻。诗人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1)首句“晋阳固自有高共”,意在表明作者扈从皇帝东巡时的身份地位。“晋阳”,指太原,即今山西太原。晋阳有晋阳宫,是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的基地,也是李渊建唐朝立国的基础。所以,“晋阳固自有高共”,是说晋阳城本身就是一个高高的基石,而自己又是一位高贵的人才,当然可以与帝王同驾一车,一同出行。这一句中的“固”字,是强调其重要性;“自”字,则是突出其尊贵身份。
(2)第二句“奉天岂可无宣公”,意思是说,皇帝在东巡过程中,怎么能没有一位像王导一样贤明的臣子辅佐呢?王导是东晋名臣,曾辅助晋元帝司马睿平定中原、收复江南,开创了“元帝中兴”的局面。这里把王导比作宣公,是因为王导是晋室的重臣,又是东晋王朝建立者晋元帝的开国功臣,他的地位崇高。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皇帝在东巡过程中,怎么能没有一位像王导一样贤明的大臣辅佐呢?这一句中的“岂”字,是对皇帝的责问;“可”字则是对王导贤明的肯定,也体现了诗人对王导的推崇之情。
(3)第三句“当时扶日沧海东”,意在表明作者扈从皇帝东巡时所见之景。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太阳比作了大海中的一只大船,用“扶”字来形容太阳的巨大和壮观,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在大海中航行的情景。同时,这一诗句中的“沧海”“扶日”等词语,都是富有象征色彩的词汇。其中,“沧海”指的是大海,象征着辽阔无边、波涛汹涌的大好河山;“扶日”则是指太阳在大海中航行的样子,给人以雄伟壮丽之感。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时太阳在大海中航行,就像一艘巨大的船只在大海中行驶一样。这一句诗中的关键词“沧海”和“扶日”,都富有象征意义。其中,“沧海”象征着辽阔无边的大好河山;“扶日”则是指太阳在大海中航行的样子,给人以雄伟壮丽之感。这两句话一起,既描绘了太阳在大海上航行的壮观景象,又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第四句“尚想健笔驱长风”,意思是说,当时人们还在怀念那位擅长挥毫泼墨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行书第一人”。这里把王羲之比作擅长挥毫泼墨的书法家,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技艺非常精湛,能够写出如行云流水般优美的文字。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时人们还在怀念那位擅长挥毫泼墨的书法家王羲之。这一句中的“想”字,表达了人们对王羲之的怀念之情;“健笔”二字则突出了他书法的精湛技艺。
(5)第五句“指挥诸将如奴童”,意思是指皇帝在东巡过程中,能像王导一样善于驾驭群臣。这一句诗中的关键词“指挥”和“诸将”,都与帝王的权威有关。其中,“指挥”指的是帝王能够有效地管理和驾驭群臣;“诸将”则是指那些身居要职的官员们。这一句中的“奴童”,是比喻那些像小仆人一样听从命令的臣子们。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皇帝在东巡过程中,能够像王导一样善于驾驭群臣。这一句中的“指挥”和“诸将”都是与帝王的权力相关的词汇。其中,“指挥”指的是帝王能够有效地管理和驾驭群臣;“诸将”则是指那些身居要职的官员们。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指在皇帝东巡的过程中,那些像王导一样善于驾驭群臣的人。这一句中的“奴童”一词,是用来形容那些像小仆人一样听从命令的臣子们的。这两句话一起,既表现了皇帝的威严和权力,又突出了王导在辅佐皇帝方面的重要作用。
(6)第六句“中兴内相当推功”,意思是说,在东晋中兴时期内,皇帝应当归功于像王导这样的贤臣。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有“中兴”、“内当”和“推功”。其中,“中兴”指的是东晋王朝的恢复和巩固时期;“内当”则是指皇帝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义务;“推功”则是指赞扬和推崇功劳的意思。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东晋中兴时期内,皇帝应当归功于像王导这样的贤臣。这一句中的“内当”二字,强调了皇帝应承担的责任或义务;“推功”二字则表示对王导功绩的认可和赞赏。这两句话一起,既表达了对王导在辅助皇帝方面所作贡献的赞誉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7)第七句“断碑毋庸诧诗工”,意思是说,这块断碑上不需要再夸耀诗歌的工巧了。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说,这块断碑上不需要再夸耀诗歌的工巧了。这一句中的“毋庸”是一个否定性词组,意为“不必”或“无需”;“诧”则是“夸耀”的意思。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块断碑上不需要再夸耀诗歌的工巧了。这一句中的“毋庸”二字,强调了不需要再夸耀诗歌工巧的意思;“诧”则是对诗歌工巧的否定评价。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