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声真是广长舌,历劫谈空声不绝。
不知来自何处山,一意倾东忘万折。
我欲漱石向水滨,无奈齿牙摇落频。
夜半寒声到客枕,只疑身是枕流人。
注释:
金峨:山名。漱石亭是诗人在金峨的一座亭子,因山形如漱而得名。
溪声真是广长舌,历劫谈空声不绝:溪水潺潺,声音宛若长舌,历经沧桑,依然谈论着虚无缥缈之事。
不知来自何处山,一意倾东忘万折:不知这溪水是从何而来的,它一路向东流淌,似乎忘记了千山万水。
我欲漱石向水滨,无奈齿牙摇落频:我本想用牙齿去漱口欣赏这清泉,却因为牙齿动摇频繁而未能得逞。
夜半寒声到客枕,只疑身是枕流人:半夜里,那寒气透骨的声音仿佛是溪水从枕头下穿过,让人误以为自己变成了枕流的人(即被溪水洗过头的人)。
赏析:
这首诗以“金峨漱石亭”为题,借写溪声之清冷、悠长,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首句“金峨漱石亭”,点出了地点和主体。诗人站在金峨山下,仰望那座矗立在溪边的亭子,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
颔联“溪声真是广长舌,历劫谈空声不绝”,进一步描绘了溪水之清澈与浩渺。这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长舌,穿越时空,传递着无尽的智慧与哲理。诗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颈联“不知来自何处山,一意倾东忘万折”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诗人不知道这溪水是从何处而来,只知道它一路向东流淌,似乎忘记了所有的曲折与坎坷。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我欲漱石向水滨,无奈齿牙摇落频”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像溪水一样自由地流淌,却因为自己的齿牙不牢而无法做到。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一句“夜半寒声到客枕,只疑身是枕流人”,更是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无遗。那夜半的寒声仿佛是溪水从枕头下穿过,让人误以为自己变成了枕流的人。这种错觉让诗人感到既惊喜又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孤独与寂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