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名大梅,驱车入山麓。
试问山中人,山名竟谁属。
禅家开道场,为说梅子熟。
仙家指为岩,曾此隐梅福。
或云古有梅,其大蔽山谷。
至今二梅梁,灵响皆其族。
他山抗惊湍,禹祠横殿屋。
三者尚谁凭,禅师有遗躅。
馀皆不可辨,安得究图录。
但爱山又山,乔林间修竹。
此诗是作者游览大梅山时所作,表达了对山名归属的思考。
首联“此山名曰大梅,驱车入山麓”,诗人首先点明了大梅山的名称,并开始了他的游历之旅。
颔联“试问山中人,山名竟谁属” 则转入了对山名归属的探讨。诗人向山中居民询问关于大梅山名称的来源,试图找到答案。
颈联“禅家开道场,为说梅子熟” ,描述了禅家中的道士为游客们讲述了关于梅花盛开的故事。这里的“梅子熟”指的是梅花盛开的景象,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尾联“仙家指为岩,曾此隐梅福” ,诗人进一步探索了关于大梅山名字的来源。他认为仙人可能认为大梅山是他们的隐居之地,因此将大梅山命名为他们。
诗人还提到了“古有梅,其大蔽山谷”、“至今二梅梁,灵响皆其族”、“他山抗惊湍,禹祠横殿屋”、“三者尚谁凭,禅师有遗躅”。这些诗句描绘了大梅山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大梅山。
最后一句“馀皆不可辨,安得究图录” ,诗人表示虽然他已经尽力去理解和描述大梅山的美景,但是还有一些地方仍然无法解释清楚,也无法找到关于大梅山的资料。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大梅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