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长安市,扰扰行人如聚蚁。不惟贾客与廛民,往往冠绅大夫士。
投身闹处思山林,欲归未归长苦心。夜深灯火如白昼,呕哑弦管喧繁音。
孤客欲眠眠不得,四更五更人暂息。忽然车毂鸣枕中,百官朝早传呼亟。
我时起坐一喟然,推窗孤月方流天。嗟哉市朝不知夜,挹此清景何由缘。
归求重觅麋鹿伴,尘劳馀业犹羁绊。高僧过我出画图,月照岩心僧仰看。
有岩有月尽佳哉,僧叉不俗何方来。此岩岂是南海观,不然五台峨眉雁荡与天台。
岩空月圆僧静坐,不用话头劳勘破。人言腰钱骑鹤上扬州,何如岩中月下从僧游。
注释:
君不见长安市,扰扰行人如聚蚁。不惟贾客与廛民,往往冠绅大夫士。
投身闹处思山林,欲归未归长苦心。夜深灯火如白昼,呕哑弦管喧繁音。
孤客欲眠眠不得,四更五更人暂息。忽然车毂鸣枕中,百官朝早传呼亟。
我时起坐一喟然,推窗孤月方流天。嗟哉市朝不知夜,挹此清景何由缘。
归求重觅麋鹿伴,尘劳馀业犹羁绊。高僧过我出画图,月照岩心僧仰看。
有岩有月尽佳哉,僧叉不俗何方来。此岩岂是南海观,不然五台峨眉雁荡与天台。
岩空月圆僧静坐,不用话头劳勘破。人言腰钱骑鹤上扬州,何如岩中月下从僧游。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长安夜景的诗作,作者通过描绘长安市中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喧嚣市井生活的喜爱之情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官场的虚伪和腐败,以及对清静生活的渴望。
首句“君不见长安市,扰扰行人如聚蚁”,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长安市的繁荣景象,行人如蚁般熙熙攘攘,形成了一幅繁忙而热闹的画面。这里的“扰扰”一词,既形容了行人的繁忙,又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期待。
“不惟贾客与廛民,往往冠绅大夫士”,进一步描绘了长安市中的各种身份的人。贾客、平民、官宦和士子等各色人群汇聚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多元而复杂的社会面貌。这一句不仅展现了长安市的人口众多,还揭示了其社会的层次性和复杂性。
第三句“投身闹处思山林,欲归未归长苦心”,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逃离喧嚣市井,寻找一片宁静之所的渴望。在这里,“投身闹处”象征着繁华世界的诱惑与纷扰,而“思山林”则是内心深处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渴望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状态,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心理压力。
第四句“夜深灯火如白昼,呕哑弦管喧繁音”,进一步描绘了长安夜的热闹场景。夜深时分,灯火通明,人们欢聚一堂,歌舞升平,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然而,在这种热闹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烦恼与压力。
接下来的几句,则以“孤客欲眠眠不得,四更五更人暂息”为引子,展现了作者在长安街头的生活状态。夜晚的孤独与寂寞,以及白天的忙碌与奔波,使得作者深感疲惫与无奈。而当车辆行驶的声音从车内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他又不得不强颜欢笑地迎接新的一天。这种矛盾的心理体验,使得作者对官场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与反感。
就在作者沉浸在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中时,“忽然车毂鸣枕中,百官朝早传呼亟”,突然之间,一阵急促的车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惊醒了他。原来,朝廷已经下达了早朝的命令,官员们纷纷起床准备迎接新的一天。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作者感到既惊讶又无奈。
随后,“我时起坐一喟然,推窗孤月方流天”,又回到了作者独自欣赏月亮的情景。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他独自一人推开窗户,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月光如水般洒满大地,照亮了他的心灵。然而,他却没有心思去欣赏这份美景,而是陷入沉思。
结尾两句“嗟哉市朝不知夜,挹此清景何由缘”,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与感慨。他感叹自己身处其中,却无法真正领略到官场生活的真谛。而这份清雅的夜色,又如何能够轻易找到呢?
最后一句“归求重觅麋鹿伴,尘劳馀业犹羁绊”,则流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憧憬。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像麋鹿一样自由自在的朋友,摆脱官场的羁绊。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意,他只能在官场中苦苦挣扎。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夜景的美丽与繁华,同时也揭示了官场生活的复杂与艰辛。作者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绘与反思,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与厌倦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清新与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