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时序每兴嗟,那复登高似孟嘉。
尚喜乌纱粘皓发,犹存青眼对黄花。
百篇剩有诗堪索,九日愁无酒可赊。
采采缅怀元亮节,不随流俗竞春华。
注释:
菊秋呈南塘
凄凉时序每兴嗟,那复登高似孟嘉。
尚喜乌纱粘皓发,犹存青眼对黄花。
百篇剩有诗堪索,九日愁无酒可赊。
采采缅怀元亮节,不随流俗竞春华。
赏析:
此诗以“菊”为题,写在重阳节登高赏菊的情景和感慨。全诗语言平易,意境高远。首联两句写景,颔联颈联写情,末联写意。全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写诗人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活动,来抒写诗人的情怀。
前两联写诗人登高赏菊。“凄凉时序每兴嗟”,时序已深,菊花盛开,而作者却因遭贬谪而心情凄凉。这一句中,“兴嗟”即感叹、叹息,用一“每”字,表明了这种感叹之情并非一时之念,是经常有的。“那复登高似孟嘉”,“那复”就是哪里还有的意思,意思是说哪里还能像晋朝人孟嘉那样在重阳节登高作赋啊!孟嘉在重阳日登上江陵的最高楼,面对萧瑟凄寒的景色,慷慨悲叹道:“风景不殊,正自有江山之异!”这里,作者以孟嘉自比,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然心志不渝地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颔联两句写诗人在赏菊饮酒之际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菊花充满喜爱。“尚喜乌纱粘皓发,犹存青眼对黄花。”乌纱帽是用黑纱做成的帽子,这里指代官帽。皓发,白发。这句意思是说,头上还戴着乌纱帽,头发已经花白;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保持着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对菊花充满喜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尽管年老体衰,但仍怀有一颗赤诚之心,热爱菊花的高洁品格,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污的高尚品德。
接下来两句写诗人在欣赏美景之后,不禁想起古人王弘的故事。王弘年轻时就很有文才,后来隐居在会稽东城山中,他常常带着酒到山上游玩。一次他喝醉了酒,坐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旁边正好有一位老人坐着。王弘问老人为什么不回家休息,老人回答:“我听说山中的树木被砍伐后,树皮上的苔藓就会长出新的芽来,现在山里的树木被砍伐光了,所以我在这里等待新芽生长出来。”王弘听了很惭愧,连忙道歉说:“先生太高尚了!您这样高尚的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折磨呢!”说完便离开了。最后,他只好离开东城山回到家乡。这里王弘的事迹成为典故。
这两句诗通过写诗人看到菊花盛开的景象,想到王弘当年游山玩水、醉眠岩石的事,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他感叹自己的遭遇,也暗讽那些趋炎附势、追求名利的人。
尾联两句写诗人在赏菊饮酒之后,不禁想起古代隐士陶潜,并表示自己不会效仿他。“百篇剩有诗堪索”、“九日愁无酒可赊”,诗人在重阳节饮酒赋诗,吟咏着菊花的美丽。然而,由于年岁已高,他的精力大不如从前,所以只能写出一些零散的诗句。“九日”,即指这个节日。“九日愁无酒可赊”,意思是说,因为年纪大了,没有力气喝酒了,连赊酒的钱都没有了。“赊”是借钱的意思。这里的“赊”字是虚词,相当于“没有”。
尾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陶潜的敬仰之情。陶潜曾在《九月十日》中写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他在重阳节思念故乡亲人所作。这里,诗人以陶潜自比,表示自己并不羡慕他隐居的生活,而是希望自己能像陶潜那样保持一颗纯真、高尚的心,不被世俗所污染。
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赏菊、饮酒等活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以及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