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朋有约著书催,未到愁云拨不开。
丹穴孤云宜间见,青溪只鹤喜重来。
有谁剖玉明荆璞,愧我无金筑隗台。
郑校子衿佻达久,拟延尼父铸颜回。

借丹岩韵贻青溪

良朋有约著书催,未到愁云拨不开。

丹穴孤云宜间见,青溪只鹤喜重来。

有谁剖玉明荆璞,愧我无金筑隗台。

郑校子衿佻达久,拟延尼父铸颜回。

译文:
朋友约定一起著书,我却因未到而心情忧愁,就像被愁云遮挡无法前行一般。
如同丹穴中的孤独云朵,在山间时隐时现的美丽景象令人愉悦;青溪边只有一只鹤儿,它的出现让人感到欣喜和期待。
谁能像宝玉那样剖开荆璞,发现其中蕴藏的美玉呢?我惭愧自己没有金钱去建筑高台,无法与他们相比。
郑校(可能是作者的朋友)子衿(指学生)的品行轻浮,长时间地不思进取,我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我想像孔子一样,将弟子颜回铸造成一位完美的人,希望他能够成为我的楷模。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自己才能的自省。

首句“良朋有约著书催”,描绘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约定,他们共同着书,催促彼此尽快完成各自的工作。这里的“著书”可以理解为写作或研究学问的过程。诗人通过这个动作表达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第二句“未到愁云拨不开”,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当诗人未能及时到达某个地方或完成某项任务时,他的心绪就像被愁云遮蔽,难以前进。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愁云比作障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焦虑。
第三句“丹穴孤云宜间见”,则是对前两句的升华。它赞美了自然界的美景。在这里,“丹穴”指的是丹霞地貌,是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而“孤云”则是指这种自然景观中独自飘荡的云彩。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第四句“青溪只鹤喜重来”,则是对第三句话的具体化。青溪是一条清澈的小溪,而鹤则是美丽的鸟类。这句诗通过“喜重来”三个字,传达了诗人对青溪中那只鹤的喜爱之情。他希望这只鹤能够再次回到青溪的怀抱中,与他共同享受这份宁静和美好。
第五句“有谁剖玉明荆璞”,则转向了诗人自己的反思。他认为,只有像宝玉一样的人才能揭开隐藏在荆璞之中的珍珠。这既是一种对自身才能的肯定,也是一种对他人的激励。
第六句“愧我无金筑隗台”,则是对前一句的自我批评。他认为自己没有金钱去建造高台,无法与别人相比。这里的“隗台”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高大的建筑,象征着地位和财富。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自省。
最后一句“郑校子衿佻达久,拟延尼父铸颜回”,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他认为郑校(可能是作者的朋友)的品行轻浮,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步了。而他则希望能够像孔子一样铸造颜回这样的好孩子,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榜样。这既是一种对自己的期待,也是一种对他人的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