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年犹在,深城早卜居。
宁寻少游语,不作子公书。
晚日灵光殿,春风下泽车。
空同有生意,千载愧曹蜍。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然后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作答。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意境,答题时先指出意境的特点及诗人的写作方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第一句“去国年犹在”,是说自己离开国都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年。这里用“去国”二字概括了作者离开朝廷后所遭受的苦难与流离之苦。
第二句“深城早卜居”,意思是说现在已决定在长安城中找一个地方居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作者离开朝廷以后,虽经千难万阻,但终于在长安找到了安身之地。
第三句“宁寻少游语,不作子公书”,意思是说宁愿寻找那些年少时的游伴们的遗言,也不愿去做魏晋名士王徽之(子公)所写的那种不请自到的信函。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清谈风气的不满。
第四句“晚日灵光殿,春风下泽车”,意思是说暮春时节阳光照耀着灵光殿,春风轻拂着泽车。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回到长安后所看到的景象,也是诗人在宦海浮沉中感到的一种安慰。
最后两句“空同有生意,千载愧曹蜍”,意思是说只有我还有生气,惭愧的是那曹蜍没有气节。这两句是说诗人虽然遭遇坎坷,但仍有生气,而曹蜍则没有骨气。
【答案】
译文
离开国家的时候,时间还很早,就已在长安找了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
宁可去寻找少年时代的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学王徽之那样写一封信就去拜访他的朋友。
暮春时节,阳光照耀着灵光殿,春风轻拂着泽车的车轮。
只有我还有生气,惭愧的是那曹蜍没有气节。
赏析
此诗前两句以“去国年犹在”领起,首句点明“离国”;次句点出“卜居”。二句合起来说,就是“离家”之意。“去国”与“离家”意思相近,都是指被迫离开京都。“去国”与“离家”又互为因果,因为不得已才离开京城。“去国年犹在”,表明作者长期被贬,不能回家。“深城早卜居”,表示作者在长安已找到一个可以暂避风雨的处所。“深城”,指长安城;“卜居”,是择地定居的意思。“宁寻少游语,不作子公书。”这是说自己宁愿去找那些年少时代的游伴们说的话,也不愿意像王徽之那样写信去拜访朋友。王徽之因得到朋友的引荐,才得以做官的,他写信去向朋友索要官职,所以被世人称道。作者说自己宁愿去找那些年少时候的游伴的话,是比喻自己渴望得到朋友援引。“少游”即少年时代的朋友,这里泛指友人;“子公”即王徽之。作者在这里用典故说明自己不愿依附权贵,只求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晚日灵光殿,春风下泽车”,“晚日”与“春风”相对照,表现季节的变化;“灵光殿”与“泽车”是地点上的对应,前者是皇宫,后者是皇帝的车驾。这两句写的是景致。“晚日”、“灵光殿”、“春风”、“泽车”等词语,写出了诗人回到长安后的所见所感。“空同有生意,千载愧曹蜍”,是说自己虽然历经坎坷,但仍然有生气;而像曹蜍这样的小人是没有骨气的。“空同”是指司马迁。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相互让位而逃,周文王访得二人,请他们出仕辅佐自己。两人认为周武王伐纣不符合先王之道,就逃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后来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伯夷隘,柳下惠直,故君子比而不及也。”司马谈对司马迁的评价是:“余尝掌其官,废《春秋》久矣。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三皇曰,事详矣,夫子之所知也。”可见司马迁曾做过太史令,主管修史工作。司马谈对司马迁评价很高,认为他是儒家圣人的后代。这里引用司马迁的话,表明自己的志趣和追求。“愧曹蜍”是说自己惭愧于曹蜍那样的人没有骨气。曹蜍,见《左传·昭公七年》,鲁国的大夫曹宣公死后,他的儿子曹劶(shǐ)偷偷地去吊丧。他的儿子偷偷摸摸地去吊丧,是因为他害怕别人知道他的父亲死了,而不敢公开去吊丧。曹蜍没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