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幅风帆十丈桅,空明双眼洗尘开。
压枝梅大宜羹鼎,贯柳鱼肥更酒杯。
樯燕可能留客住,沙鸥只道为诗来。
剡舟不作兴尽返,见说龙公也自猜。
【诗句释义】
十幅风帆和十丈桅,空明双眼洗尘开。压枝梅大宜羹鼎,贯柳鱼肥更酒杯。樯燕可能留客住,沙鸥只道为诗来。剡舟不作兴尽返,见说龙公也自猜。
【译文】
十幅风帆和十丈桅杆,空明双眼洗净尘埃打开。压枝的梅子适宜做汤,串着柳条的鲜鱼肥嫩可口。燕子可能留住客人住宿,沙鸥以为诗人前来。我乘的船不准备走完回家,听说龙公也这样猜疑。
【赏析】
此诗写在吴城山道中所见景物,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首联“十幅风帆十丈桅,空明双眼洗尘开。”是全诗的总领,也是写景的重点。前句写风帆和桅杆,后句写眼目。“十帆”指船帆之多,“十桅”指桅杆之高,足见其舟之大。这两句是倒装句式,先写远景,再以“空明双眼”作结,意谓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自己的眼睛好像被洗涤得一尘不染了。这是作者在登临胜地后的感受,表现了他那种旷达胸襟。
颔联“压枝梅大宜羹鼎,贯柳鱼肥更酒杯。”承上启下,用典丰富,笔力雄劲。上句“压枝梅”,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载:“陆机诣王武军,武卫白:‘既来,且住百步喧’。陆便住。”这里暗用陆机“百步趋”的故事,形容梅花盛开,十分艳丽。“大宜羹鼎”,典出《诗经·小雅·甫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孔颖达疏:“以物祭神,则其味美好而可食;以食祭神,则其色美好而可飨。”意思是说梅花盛开之时,正好用来祭祀神灵,所以味道好、颜色美。下句“贯柳鱼”,典出《晋书·周处传》:“周处年少时,游于后园,见一老翁,须鬓皓然,盘石垂钓。”“处即杀之。及还,寻得钓处,乃旧翁也。……遂与处结友,师事之……”这里暗用周处拜老翁为师的典故,形容鱼肥大鲜美。两句是说:压枝的梅花最适宜做成美味佳肴,连穿柳条编成的鱼也很肥美适口。
颈联“樯燕可能留客住,沙鸥只道为诗来。”紧承颔联而来,进一步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上句“樯燕”典出苏轼《次韵章德卿送别》诗:“樯燕归来人已去。落花飞絮两纷纷。”下句“沙鸥”,典出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两句的意思是:在船上停歇过夜的燕子,可能会留下客人在这里居住;来到江边栖息的沙鸥,只以为是诗人前来拜访。两句运用想象,把燕子和沙鸥人格化了,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和人情。
尾联“剡舟不作兴尽返,见说龙公也自猜。”是全诗的收束。“剡舟”指浙江嵊县一带,因多产剡藤而得名。据《南史·张永传》载:“张嵊少有俊才,仕至御史中丞。”这里的“剡舟”就是诗人的舟楫。“龙公”典出《搜神记》卷十四载:三国时吴人刘纲病卒,魂托一龙,龙游于江中。有人捕鱼者遇之,问曰:“君欲何求?”答曰:“我本吴人,遭逢乱世,故委龙形,愿得归江东葬母骸骨。”渔人将其放回江中,后来果然得到重用。诗人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虽然漂泊在外,但仍怀有归隐之心。
这首诗写景抒情并举,意境开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