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润兼旬,暑月不知夏。
溪流三尺强,舟人惊昨夜。
余家有瓜田,蘋藻纷揉藉。
鱼虾失凭依,跳跃至床下。
卑湿畏暮年,扶策升台榭。
难愿方丈食,互市物踊价。
四邻各凄凉,惟有酒可借。
五月藉新白,咀嚼胜枣炙。
闭门人事绝,向晚乌巾卸。
震雷压不住,神龙未遑暇。
或谓蛟为孽,胡不宁尔舍。
旱涝政本农,偏惠及闲架。
皇天无所私,未遽损禾稼。
一洗天下清,作我圣人化。

梅雨润兼旬,暑月不知夏。

译文:梅雨持续了半个月,暑月却感觉不到夏天的气息。

注释:梅雨:一种气候现象,通常出现在夏季,持续时间较长。梅雨润:指的是梅雨的湿润程度。兼旬:连续十几天。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梅雨季的景象,梅雨连绵不断,让人感到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而梅雨的湿润又让人感觉不到夏天的气息。这种气候现象在江南地区很常见,尤其是在夏季,梅雨的持续让整个地区都充满了雨水,使得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增加。

溪流三尺强,舟人惊昨夜。

译文:溪流宽度达到三尺左右,船上的人因为昨夜的暴雨而感到惊讶。

注释:三尺:古代长度单位,一尺约等于1/3米,三尺约等于10-12米。舟人:指划船的人。昨夜:指昨天夜晚。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溪流的宽度和昨晚的暴雨来表达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溪流宽度的增加和昨天夜晚的暴雨都让人们感到惊讶,因为这都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天气情况。

余家有瓜田,蘋藻纷揉藉。

译文:我家有一片瓜田,各种植物相互交织在一起。

注释:苹藻:泛指各种植物。揉藉:交织缠绕的样子。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自家田地的景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植物种类,这些植物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揉”字形象地描述了植物之间的紧密关系,而“藉”字则表达了植物相互依赖、共生的特点。

鱼虾失凭依,跳跃至床下。

译文:鱼虾失去了自己的栖息之地,纷纷跳到了床上。

注释:凭依:依赖、依靠。床:这里指代家中的床或其他家具。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鱼虾的行为来表达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鱼虾在失去栖息之地后,只能选择跳跃到家中的床上,这既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卑湿畏暮年,扶策升台榭。

译文:由于地势低洼潮湿,我害怕老年的到来,只好扶着拐杖登上高台楼阁。

注释:卑湿:地势低洼潮湿,多用于形容环境不好或者心情低落。畏暮年:害怕老年的到来。扶策:扶着拐杖。台榭:指高楼台阁等建筑物。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担忧和无奈,以及对于老年到来的恐惧。通过使用“卑湿”、“畏暮年”等词语,诗人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不安。同时,“扶策升台榭”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改善生活的渴望和努力。

难愿方丈食,互市物踊价。

译文:很难买到一顿饭,市场上的物品价格飞涨。

注释:方丈:古代计量单位,一丈约合十尺,所以方丈就是一百尺的意思。互市:古代贸易的一种形式,即双方进行交易。物踊价:物品价格飞涨。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市场上商品价格上涨的现象来表达诗人对于经济状况的担忧。诗人难以买到一顿饱饭,说明他的经济状况不佳;而商品价格上涨则反映出市场上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四邻各凄凉,惟有酒可借。

译文:周围的邻居都很凄惨,只有酒能够安慰他们。

注释:凄凉:形容孤独、无助的感觉。惟有:只有。酒可借:用酒来安慰别人。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周围邻居的凄惨状态来表达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诗人认为只有酒精可以暂时缓解人们的痛苦和焦虑,但酒精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困境。

五月藉新白,咀嚼胜枣炙。

译文:五月时吃新鲜的白米,其口感胜过红枣烤炙的味道。

注释:藉:同“藉”,意为食用。新白:新鲜的白米。咀嚼:用口轻轻咬或用牙齿磨食物的动作。枣炙:红枣烤制后制成的食品。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新鲜白米和红枣烤炙的味道来表达诗人对食物口感的喜好。他认为新鲜的白米比红枣烤炙的味道更好吃。这种偏好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美食的喜爱,也可能反映出他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同时,这也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健康。

闭门人事绝,向晚乌巾卸。

译文:关上门窗不出门,傍晚时分才摘下乌黑的头巾。

注释:人事绝:没有与人交往的事情。向晚:傍晚时分。乌巾:黑色的头巾,这里指戴乌巾的习俗。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他选择在傍晚时分摘下乌黑的头巾,可能是因为觉得外面的世界不适合他或是需要休息一下身体。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震雷压不住,神龙未遑暇。

译文:震雷无法压制住,神龙也没有时间去理会。

注释:震雷:强烈的雷电声。压住:控制、制止的意思。神龙:传说中的神兽,这里比喻强大势力或重要人物。未遑暇:没有时间去顾及。

赏析:《震雷压不住》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它的歌词中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感,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强大的敌人和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歌应运而生,它以激昂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歌词传达出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