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历回龙纪,羲和御物新。
崎岖万里道,牢落五年春。
羁客闻哀雁,伤怀念昔人。
米盐能几许,还自不由身。
元日
凤历回龙纪,羲和御物新。
崎岖万里道,牢落五年春。
羁客闻哀雁,伤怀念昔人。
米盐能几许,还自不由身。
译文:
在新春的鞭炮声中辞旧迎新,
万物更新,万象更新;
历经艰难曲折,走过漫长的道路,
却依旧孤独地度过漫长的时光。
听到哀鸿孤雁的哀鸣,
怀念着那些逝去的人们;
生活所需不过如此,
却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赏析: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甲科。嘉祐二年(1057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动新法。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相。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退居江宁(今南京)。元祐初,得释归故里常州(今属江苏)。元祐四年(1089年)哲宗亲政后,又被启用,于元祐八年(1093年)拜相。晚年因吕惠卿的事被新党斥逐。绍圣三年(1096年)出判江宁府。崇宁元年(1102年)再入相,封爵荆国公。其政治改革方案为“新法”,对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绅强暴、增加国家收入有积极作用。可惜宋哲宗死后无嗣,于北宋末期被高太后再次起用。南宋初年,又遭司马光等人弹劾罢相。不久死于江宁。
王安石诗风淳朴刚健,善于说理抒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既表现了对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和抱负。他在艺术上以造语奇险、剪裁锤炼而著称。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力求诗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元日》这首诗就是他这种艺术追求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