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收寒岁令回,彩幡今胜下天来。
人声恺乐归歌缶,风气恬和拂寿杯。
发逐时光明似雪,心谙世味冷于灰。
西堂梅蕊今年晚,应待安舆到始开。

【注释】

青帝:春神,指春天。收寒岁令回:指春天到来。收,收回;寒岁,寒冬;令回,指冬去春来。彩幡:五彩的旗帜。今胜下天来:现在比天上还要好看。下,同“夏”,代指夏天。人声恺乐归歌缶(fǔ):人们欢快地唱歌,击缶(yuè)奏乐。人声恺乐:欢乐的声音。归:返回。歌缶:敲着瓦器唱歌。和:应和。风气恬和拂寿杯:天气清和,微风拂过寿杯。拂:吹拂。寿杯:酒器。发逐时光明似雪:头发顺从季节而长,像白雪一样洁白。发:头发。随:顺从。时明,时节明亮。喻指头发的生长。心谙世味冷于灰:心知世事,如同冰冷如灰烬。谙:明白。世味:世上的人情冷暖。心,心性。冷于灰:冷得就像灰一样。

【赏析】

《和三哥立春即事》,是一首咏物抒情诗。首句写立春之后大自然的变化,次句赞美了立春后的景象,第三四句赞美了立春后人们的活动,最后两句赞美立春后梅花开放的景色。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充分反映了唐人那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年美好时光的期盼与祝福。

首句写立春之后大自然的变化:“青帝收寒岁令回,彩幡今胜下天来。”青帝,春神,借指春天。这里说,春神收回了寒冬,使万物都复苏,大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收寒岁令回”中的“收”字,用得很巧妙。因为只有春天才能收回冬天,秋天则不会这样。“彩幡”,即彩旗、彩帜。古代在重大节庆或迎神时挂上彩旗以示庆祝。这里比喻春天来临后,人们纷纷挂上彩旗迎接春天的到来。“今胜下天来”,则表明此时之景胜过了往年的春节,更胜于秋日的重阳节。“今日”二字突出了时间,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繁荣景象。

颔联两句赞美了立春后的景象:“人声恺乐归歌缶,风气恬和拂寿杯。”这里说,人们都在欢快地唱歌、击缶奏乐,享受着春天美好的气候和温暖的气息。这里的“人声恺乐归歌缶”描绘了一个和谐愉悦、欢声笑语的场景。“风气恬和拂寿杯”中的“风气”,“恬和”则形容春风温柔、和煦、宜人。“拂”则是轻轻吹过的意思,“寿杯”是古人饮酒用的器具,此处用来象征春风,意味着春风轻轻吹拂,给人带来舒适感受。这两句既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也体现了人们的喜悦心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迷人景象,令人陶醉。

颈联两句赞美了立春后人们的活动:“发逐时光明似雪,心谙世味冷于灰。”这两句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描绘了立春后的美景和人们的心情。“发逐时光明似雪”,这里的“光明似雪”,以雪作比喻,说明阳光明媚,光芒四射,照耀大地。“心谙世味冷于灰”,则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冷暖的认识和感受。这里的“冷于灰”是一个巧妙的比喻,将世间的冷暖比喻为灰烬一般冷漠无情,暗示了作者对世事的冷漠与超然态度。这两句既展示了春天的美景,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看法,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尾联两句赞美了立春后梅花开放的景色:“西堂梅蕊今年晚,应待安舆到始开。”这两句中,作者运用了“西堂梅蕊”这一形象,描绘了立春后梅花盛开的景象。这里的“西堂”指的是书房或者书斋,而“梅蕊”则是梅花的花苞。“今年晚”,则意味着今年的梅花比往年要晚开一些。“应待安舆到”中的“安舆”,即古代帝王出行所乘坐的车辆。这里的“到”字暗含了等待之意,预示着春天即将过去,期待帝王的到来。这两句既描绘了梅花盛开的景象,也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立春前后大自然和人们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语言平易自然、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充分反映了唐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年美好时光的期盼与祝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