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会有本,本得求自忘。
缘来与之俱,源壮流亦长。
趋高顾为下,在得良已亡。
金仙不吾欺,庄生助之扬。
嗟我闻道浅,妄言岂非狂。
缅怀终南山,紫翠峨宫墙。
二贤谢尘滓,接翼参云翔。
相望孰云远,共此爱日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的是赏析,那么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就要从思想主题、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去分析。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共八句,其中第一句为“答梁大夫断求息缘以跻高蹠兼简清臣”。

其一,“人生会有本,本得求自忘”一句,作者以“本”为出发点,指出人生的根本在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不应该为世俗所困,应该忘却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种追求,也是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的体现。

其二,“源壮流亦长”一句,诗人认为人生的源头(即生命的起点)虽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在人生的发展中,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源”更加强大,从而能够使整个生命之河(即人的生命历程)得以长久地流淌不息。这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独特领悟。

其三,“趋高顾为下,在得良已亡”一句,此句承接上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观。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高位、权力,而忽略了自身的修养和提升,那么最终只会落得一无所有,成为社会的弃子。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四,“金仙不吾欺,庄生助之扬”一句,这里诗人引用了庄子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庄子曾经讲过“朝菌不知晦朔(指一天中的白天与夜晚)”,意思是说,即使是早晨开放的菌类植物,也不懂得什么是黄昏。然而,对于追求人生价值的人们来说,却应该像庄子所说的那样,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五,“嗟我闻道浅,妄言岂非狂”一句,诗人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理解的肤浅和狂妄。然而,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认识和态度,才使他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其六,“缅怀终南山,紫翠峨宫墙”一句,诗人以“终南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终南山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山上有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流。在这里,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美好景象。

其七,“二贤谢尘滓,接翼参云翔”一句,此处的“二贤”指的是两位贤士。这两位贤士在终南山中隐居修炼,远离世俗纷扰,过着简朴而又高尚的生活。他们如同两只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遨游在蓝天之上。这里,诗人借用“二贤”的形象来比喻自己追求人生价值的态度和方式。他认为,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像“二贤”那样,远离尘世喧嚣,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

其八,“相望孰云远,共此爱日光”一句,诗人以“相望”为线索,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和亲情的珍视。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阳光一样珍贵,我们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关爱。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亲情的眷恋之情。他认为,亲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呵护亲情。

【答案】

译文:回答梁州大夫关于如何实现个人理想的问题,并寄给清臣大夫。人生总有追求的目标,当追求它的时候应当忘掉一切杂念。随着人生的发展而成长,源远流长。追求高远就难免自卑,处在低位却很满足。金仙不会欺骗我,庄周会帮助我发扬它。我听说的道理太浅薄了,胡乱谈论难道不是狂妄吗?怀念那终南山,山上紫红的树木环绕着宫墙。两位贤人抛弃尘俗生活,一起在天空翱翔。我们彼此仰望谁离您更远呢?我们共同享受着这阳光般的快乐吧。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七年(812),当时诗人正任国子博士。诗人在诗中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哲学的看法:人生应该有追求的目标;追求目标时不应忘记自身修养;要不断充实自己;要追求高远;追求高远就容易自卑;追求高远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条件;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要善于珍惜眼前的幸福;要有乐观的心态。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