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气回轻燠,凉飙绝怒号。
飞霙难自拆,细雨反如缫。
惠泽非常降,祥编想共褒。
民阎清岁疠,农亩得春膏。
天意虽滂洽,人心尚郁陶。
未逢银瓮出,不见玉楼高。
酒兴来差浅,诗情病少豪。
曾看纷似絮,举白待风骚。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明确诗句所写的事物,并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的大意;(2)抓住关键句子,如本诗中写景的句子“凛气回轻燠”、“凉飙绝怒号”、“惠泽非常降”等,理解其表达的情感;(3)注意诗歌的结构特点,比如此诗前三联都是写景,最后两句是议论抒情,要注意这种结构安排;(4)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凛气回轻燠,凉飙绝怒号。”凛气即寒气,轻燠是温暖的气息。这句诗的意思是凛冽的寒气渐渐消退,清凉的北风也停止了呼啸。
译文:凛冽的寒气慢慢散去,清凉的北风也息了声。飞雪难以自己消融,细雨反而像缫丝。恩泽不是平常的降临,祥瑞之辞想一同称赞。百姓家平安无病,农夫的田地得到春雨滋润。天意虽然宽厚和蔼,人心却仍郁抑不乐。未逢银瓮出新酒,不见玉楼高入云。酒兴来得很浅薄,诗情病得少了豪放。曾经看到纷乱如同絮,举杯待与骚人争。
【答案】
示例一
甲辰冬,作者因避战乱而隐居于山中,这首诗描写了冬日山林中的景色及诗人的感受。“凛气回轻燠,凉飙绝怒号”,凛气就是寒冷之气,轻暖是温暖的气息,两句写出冬天天气的冷暖变化,“凉飙”指秋风,“怒号”指风声很大。这两句描绘出深林中的环境,寒气渐散,北风止息。“飞霙难自拆”,“飞霙”即飞絮,是雪的一种别称。“自拆”指自然消散,这里用拟人手法写雪花飘落,自然消融,不再飞扬。“细雨反如缫”,细雨指小雨,缫是缫丝的意思,这里用比喻的手法写细雨淅沥不断。这三句写初冬时节的自然景象,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山林的清幽宁静的景象。
“惠泽非常降,祥编想共褒。”惠泽指恩泽、恩惠,这里指的是皇帝对老百姓的恩泽。这两句写皇帝对百姓的恩惠,使百姓免遭灾祸,国家安定昌盛。“民阎清岁疠”。阎同“寰”,天下,人间,民阎即人间。“民间”指民间。这两句写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百姓生活安宁。“农亩得春膏”,春膏指春天的雨水,农亩是指农田,这两句写作田的人在春天得到了及时的雨水的滋润,庄稼得以生长。
“天意虽滂洽,人心尚郁陶。”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的旨意虽然是宽大和蔼的,但人心却依然忧郁烦闷。“未逢银瓮出新酒,不见玉楼高入云。”“银瓮”是一种陶制的容器,“玉楼”指华丽的高楼大厦。这两句写没有遇到好运气,没有品尝到美酒,也没有见过宏伟壮丽的建筑物。
“酒兴来差浅,诗情病少豪。”“差浅”即稍微浅薄。“病少豪”即少豪放。这两句写喝酒兴致不高,诗思也不豪放。“曾看纷似絮”,这句意思是曾经看过纷乱如同絮一样。“举白待风骚”,白是白色的鹅羽,传说屈原投江后,其身化为白鹤,故以鹤为代词指屈原。“风骚”即《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其中《国风》是各地风俗歌谣的总称,《大雅》《小雅》则是西周王朝宫廷宴享时的乐歌。“骚”指《离骚》,屈原所作的一篇长诗,相传是楚怀王时所作。《毛诗序》:“《关雎》、《蒹葭》、《桑扈》、《鹊巢》、《采蘩》、《何彼襛矣》、《葛覃》、《卷耳》、《鹊鸣》、《桑扈》、《衡门》、《东山》、《敝笱》《左氏》、《柏舟》、《大东》、《文王》、《鹿鸣》、《驺虞》、《伐柯》、《既醉》、《湛露》、《彤弓》、《四牡》、《皇皇者华》、《天保》、《南山有台》、《由庚》、《既醉》、《下泉》之十一章也。”《毛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古代汉族文人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这两句说曾经看到纷繁复杂的世事就像絮一样纷乱不堪。“举白待风骚”,诗人在这里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赏析:
这是一首纪事感怀之作。首联先点明了时令——寒冬腊月,然后通过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严寒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和困扰,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接着转入正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天意虽滂洽,人心尚郁陶。”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作者借自然现象的变化来喻示自己内心的感受。“天意”即上天的意志或气象变化的趋势;“滂洽”是广大无边的样子;“郁陶”是心情郁闷、不得舒展的样子。从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只是在客观地叙述天气的变化情况,实际上却蕴含着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既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又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内心世界。作者认为尽管上天的意志是广大无边的,但在现实中却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的感觉,相反,人们的心情却依然郁郁不畅、不能舒展,这显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揭示。这一层意思的阐述很含蓄而委婉,但却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颔联紧承前一句而来。前句说天气转暖,北风停止呼啸;后句则进一步描写了天气转暖后大自然的变化:雪花纷纷融化,而春雨却在不停地下着。“飞霙”即飞花,这里特指雪花;“细雨”指春雨。这两句不仅把冬天的气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在作者笔下,大自然仿佛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它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过程,自然界才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过程,而且寓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阶段上停滞不前。
颈联承接前两联的内容,进一步描写了自然界的变化情况。“惠泽”指恩泽,“祥编”即瑞兆、祥瑞之书。这两句说皇帝对百姓施行仁政,使得百姓免除灾祸、安居乐业,而国家的局势也变得安定繁荣起来。“民阎清”,这里指民间平安无事;“农亩得春膏”即农民的庄稼得到及时的雨水滋润。这两句描写了国家形势好转之后农民的生活状况。农民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国家局势好转之后农民的生活状况自然会得到改善。
尾联转而抒情议论,抒发了自己对当前社会形势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想与愿望。“天意虽滂洽,人心尚郁陶。”作者认为尽管上天的意图是广大无边的,但人们的心绪依然郁郁不乐、不能舒坦,这说明上天的意图并不总是能够实现或者被人所接受,也就是说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并不是太大;但是即使如此,人们仍然应该积极地去追求和努力,而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灰心丧气甚至绝望。这两句议论虽然直截了当地指出了现实的不足之处,但同时也鼓励人们要积极地去面对现实生活、努力去争取更好的未来。这种观点既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也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尾联“未逢银瓮出新酒,不见玉楼高入云”,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情之作。“银瓮”指陶制的瓦罐;“玉楼”指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两句写没有遇到好运,没有品尝到美味佳酿,也没有看到宏伟壮观的建筑。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来表明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社会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令人欣慰,因此他渴望能够遇到好运、品尝到美食、看到美丽的建筑,从而改变目前的局面。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十分自然的。
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着抒情和记事的成分。在议论中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看法;在记叙中描写了自己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在抒情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希望和期待之情。全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语言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