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包尸誓此生,岂知今日塞尘清。
强随举子论兵要,直为君王下诏明。
老将犹能贾馀勇,少年未分怯先声。
元戎十乘他时事,莫厌边亭夜报更。

马革包尸誓此生,岂知今日塞尘清。

强随举子论兵要,直为君王下诏明。

老将犹能贾馀勇,少年未分怯先声。

元戎十乘他时事,莫厌边亭夜报更。

诗句与译文解析

  1. “马革包尸誓此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无畏和决心。马革裹尸,是古代战士的一种壮烈牺牲方式,用皮革包裹尸体,使战死沙场的士兵不至于被野兽所食。这里的“誓此生”意味着以生命作为誓言,表达了一种坚定的生死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 “非关董相三篇切,自是重华四目明。”:此处通过对比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实际政治状态。董相可能指的是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篇》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而“重华”则指黄帝,这里暗指自己虽非董仲舒,但有同样的理想追求,希望能像重华一样清明治国。

  3. “勇似风摧山岳势,罢如雷卷海波声。”: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比喻自己的勇猛如同狂风暴雨般摧毁敌人,而指挥能力则如雷声般震撼人心,能够激起军队的士气。

  4. “曾叨应奉宫门外,老去空惊岁籥更。”:诗人回忆起年轻时在宫廷中的经历,那时年轻气盛,而现在年老体衰,岁月更迭,只能感叹时光荏苒。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战场的描绘和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忠诚的决心。通过使用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对比,诗歌传达出了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坚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使得整首诗既有激昂的战斗场面,也有深沉的个人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