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楚尽积水,长淮多奇峰。
萧条月曜夜,浩荡风鸣冬。
客行未可归,敝裘那得重。
寒气搜病骨,清潭貌衰容。
远游有滞念,将老无欢悰。
故国渺万里,去此嗟谁从。
【解析】
本篇是作者于元和十年(815)初游楚地所写的诗作。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首联“平楚尽积水,长淮多奇峰”写楚地的山水之美,“平楚”指平原,“长淮”即淮水,“奇峰”指山川的险峻。“平楚尽积水”是说淮河两岸都是积水成泽之地;“长淮多奇峰”则是说淮水沿岸多山势奇特、风景优美的山峰。颔联“萧条月曜夜,浩荡风鸣冬”。意思是夜晚的月光照耀着寂寞的江面,寒风呼啸,吹响着冬天的号角。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瑟的夜景图,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颈联“客行未可归,敝裘那得重”。意思是旅途漫长,不能回去,破衣旧裳怎能再穿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句为全诗的警策之句,以“客行未可归”“敝裘那得重”来反衬“故国渺万里”,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与哀怨之情。尾联“寒气搜病骨,清潭貌衰容”。意思是寒冷的天气让人身体虚弱不堪,憔悴的容颜如同清潭一样失去了光彩。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苍凉,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答案】
淮上书事
平楚尽积水,长淮多奇峰。
萧条月曜夜,浩荡风鸣冬。
客行未可归,敝裘那得重。
寒气搜病骨,清潭貌衰容。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初游楚地之时。诗人面对壮美的自然景观,心潮澎湃,感慨颇多。开头四句先从视觉上勾勒出一幅楚地山水图。“平楚尽积水,长淮多奇峰”,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自然画卷。“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平楚尽积水”是说淮河两岸都是积水成泽之地;“长淮多奇峰”则是说淮水沿岸多山势奇特、风景优美的山峰。“平湖秋色冷鸿雁,高树蝉声热麦田”(王绩《野望》),这是一幅秋意盎然的田园画卷。“月明人静掩柴扉,纵使相逢不相识”(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这是一幅宁静淡泊的乡村生活图。诗人以一“尽”字和一“多”字点出了景物的特色,也表现了诗人的情感。颔联写景。“萧条月曜夜,浩荡风鸣冬”,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瑟的夜景图,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萧萧落叶暮”“悠悠征马声”,诗人正是借助这种凄凉萧瑟的夜景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思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颈联写情。“客行未可归,敝裘那得重”。意思是旅途漫长,不能回去,破衣旧裳怎能再穿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句为全诗的警策之句,以“客行未可归”“敝裘那得重”来反衬“故国渺万里”,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与哀怨之情。尾联写景。“寒气搜病骨,清潭貌衰容”,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苍凉,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