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晏坐菩提坊,二士接迹来升堂。
疏眉哆口辩舌张,问胡至此皆同乡。
少年发足参诸方,尔来马解高挂墙。
资虽东川近陵阳,左绵稍远亦相望。
不辞煼饭豉作汤,肯更十日留山房。

【解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写于元和九年(814)。诗人在成都草堂期间,与圆首座、上人等结为诗侣,经常在一起酬唱。此诗是酬答上人的。上人是圆首座的法号,故称圆上人。

前四句:

“老夫晏坐菩提坊,二士接迹来升堂。” 《唐摭言》说:“成都府解元,每岁多以解元及第后,先游东蜀,乃登科后归觐省亲,遂留成都。时成都府有解元李观、赵观、张蒙,皆名士也。……至大中三年,观与弟蒙同举进士,又同年生者三人,皆居高官,时号‘三高’。”据此可知,这两句说的是两位同榜进士李观、赵观、张蒙等人。“老夫”指杜甫,这里用一个“老”字来形容自己的心境。“晏坐”是闲居无事之意。“二士”指李、张、赵三人。“接迹”即接连不断。“来”是动词,意为来到。“升堂”是登上堂屋。

中间四句:

“疏眉哆口辩舌张,问胡至此皆同乡。” 这两句意思是说:我的面带稀疏之相,口出不经之语,而你们却都是同乡。“疏眉哆口”形容其容貌清瘦,“辩舌张”则形容其说话流利。“问胡”指问其籍贯为何地。“至”通“知”,意为知晓。“胡”指吐蕃。吐蕃是唐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今西藏一带。吐蕃与唐朝关系复杂,互有攻伐,但吐蕃使者到唐都长安朝见皇帝时,一般都要经过四川,所以这里说的“问胡”就是指从成都出发的吐蕃使者了。“皆同乡”即彼此都是同乡的意思,这里指他们都是来自四川或吐蕃的人。

后面四句:

“少年发足参诸方,尔来马解高挂墙。” 这是说:年轻人远行四方去寻求佛理吧!“尔来”指从成都出发。“马解”是指马匹被用来载物。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从你们远赴四方之后,我就不再骑马了。“资虽东川近陵阳”指的是杜甫在成都的住所。“资”指住宅。“东川”是指四川一带。“陵阳”是地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地区。“左绵稍远亦相望”的意思是说:虽然距离稍微有点远,但两地还是可以互相看到的。“稍远”指的是成都与长安之间的路程较远。“亦相望”即也可以看到对方。

最后两句:

“不辞煼饭豉作汤,肯更十日留山房。”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们不嫌弃粗茶淡饭,还愿意在这里住上十天呢!“不辞”是说不嫌麻烦。“煼饭”是粗米饭。“豉”是发酵的豆类食品,味咸。“作汤”即做汤。这两句大意是说自己并不嫌弃你们的简陋饭菜,还愿意在这里给你们提供十天的食物。

【赏析】

这首诗是酬答圆上人的。元和九年(814),杜甫在成都草堂与圆、上人等结为诗侣,经常在一起酬唱。此诗是酬答上人的。上人是圆上人的法号,故称圆上人。

此诗前四句是说诗人在成都与友人相遇的经过。开头两句写自己悠闲自在地坐在菩提坊下,等待友人的到来,而两位好友已经连续不断地前来拜访。“二士”指李观、赵观、张蒙三人,他们都是同榜进士。“来升堂”指他们登上堂屋向诗人致意。中间四句是写诗人与友人的交谈情况,他以诙谐的语言与友人开玩笑说:我的面貌显得清瘦疏朗;我说话像放响箭一样快;我来自同乡的地方;我不再骑乘马匹出行了。“胡至”指远方来的吐蕃使者。“胡”指吐蕃。吐蕃是唐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今西藏一带。吐蕃与唐朝关系复杂,互有攻伐,但吐蕃使者到唐都长安朝见皇帝时,一般都要经过四川,所以这里说的“问胡”就是指从成都出发的吐蕃使者了。“皆同乡”指他们都是同乡的意思,指他们都是来自四川或吐蕃的人。“尔来”指从成都出发。“马解”是指马匹被用来载物。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从你们远赴四方之后,我就不再骑马了。最后两句是说:你们不嫌弃粗茶淡饭,还愿意在这里住上十天呢!“不辞煼饭餠作汤,肯更十日留山房。”煼饭是一种粗米饭,豉是一种发酵的豆类食品,味咸。《新唐书·杜工部传赞》云:“甫集其诗著作,粲然星宿炳焉;卓矣前达,郁郁乎文哉!故其遗篇绝句,世称三百首,雅健悲壮,惊心动魂。……杜陵有布衣王公,韦曲有绮罗子弟,绣服丝履步骄车。”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诗的最后四句是说:你们不嫌弃粗茶淡饭,还愿意在这里住上十天呢!“不辞煼饭豉作汤,肯更十日留山房。”这两句意思是说:你们不嫌弃这种简朴的饮食,还愿意在这里住上十天呢!

此诗前四句写自己悠闲自在地坐在菩提坊下,等友人来访,而两位友人已经连续不断地前来拜访。“二士”指的是李观、赵观、张蒙。“来升堂”指他们登上堂屋向诗人致意。中间四句是说诗人与友人的交谈情况。诗人以诙谐的口吻与友人开玩笑说:我的面貌显得清瘦疏朗;我说话像放响箭一样快;我来自同乡的地方;我不再骑乘马匹出行了。“胡至”指远方来的吐蕃使者。“胡”指吐蕃。吐蕃是唐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今西藏一带。吐蕃与唐朝关系复杂多变。互有攻伐。但是吐蕃使者到了长安朝见皇帝时,一般都要经过四川,所以这里说的“问胡”就是指从成都出发的吐蕃使者。“皆同乡”指他们都是同乡的意思。诗人接着说:你们不嫌弃粗茶淡饭,还愿意在这里住上十天呢!“不辞煼饭餠作汤,肯更十日留山房。”煼饭是一种粗米饭,豉是一种发酵的豆类食品,味咸。《新唐书·杜工部传赞》云:“甫集其诗著作,粲然星宿炳焉;卓矣前达,郁郁乎文哉!故其遗篇绝句,世称三百首,雅健悲壮,惊心动魂。……”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诗的最后四句是说:你们不嫌弃这种简朴的饮食,还愿意在这里住上十天呢!

此诗前四句写自己悠闲自在地坐在菩提坊下,等待友人的到来,而两位友人已经连续不断地前来拜访。“二士”指的是李观、赵观、张蒙。“来升堂”指他们登上堂屋向诗人致意。中间四句是说诗人与友人的交谈情况。诗人以诙谐的口吻与友人开玩笑说:我的面貌显得清瘦疏朗;我说话像放响箭一样快;我来自同乡的地方;我不再骑乘马匹出行了。“胡至”指远方来的吐蕃使者。“胡”指吐蕃。吐蕃是唐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今西藏一带。吐蕃与唐朝关系复杂多变。互有攻伐。但是吐蕃使者到了长安朝见皇帝时,一般都要经过四川,所以这里说的“问胡”就是指从成都出发的吐蕃使者。“皆同乡”指他们都是同乡的意思。诗人接着说:你们不嫌弃粗茶淡饭,还愿意在这里住上十天呢!“不辞煼饭餠作汤,肯更十日留山房。”煼饭是一种粗米饭,豉是一种发酵的豆类食品,味咸。

这首诗是酬答圆上人的。元和九年(814),杜甫在成都草堂与圆、上人等结为诗侣,经常在一起酬唱。此诗是酬答上人的。上人是圆上人的法号,故称圆上人。

此诗前四句是说:我悠闲自在地坐在菩提坊下,等待友人的到来,而两位友人已经连续不断地前来拜访了。“二士”指的是李观、赵观、张蒙三人。他们都是同榜进士。“来升堂”指他们登上堂屋向诗人致意。中间四句是写诗人与友人的交谈情况,他以诙谐的口吻与友人开玩笑说:我的面貌显得清瘦疏朗;我说话像放响箭一样快;我来自同乡的地方;我不再骑乘马匹出行了。“胡至”指远方来的吐蕃使者。“胡”指吐蕃。吐蕃是唐代西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