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天不暖,前村到岂能。
闲闻啄木鸟,疑是打门僧。
松色浓经雪,溪声涩带冰。
吟馀还默坐,稚子问慵应。

冬日书事

注释:
一月天不暖,前村到岂能。
闲闻啄木鸟,疑是打门僧。
松色浓经雪,溪声涩带冰。
吟馀还默坐,稚子问慵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冬天的景色和感受。诗人通过对冬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句“一月天不暖”,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冬月的景象,给人以冷清、寂静之感。这里的“一月”并非指农历一月,而是借用“一月”来比喻整个冬季的时间。同时,“天不暖”也暗示了天气的寒冷。

次句“前村到岂能”,则转入对村庄的描述。诗人通过询问能否到达前村,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前村”指的是诗人所在的村庄,而“难道”则是诗人对这种距离感和孤独感的感叹。

接下来三句“闲闻啄木鸟,疑是打门僧。”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听到啄木鸟的声音,误以为是在敲门的僧人。这里的啄木鸟和僧人都是自然界的元素,而诗人却把它们与人类的行为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接下来的四句“松色浓经雪,溪声涩带冰。”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进一步描绘。诗人观察到松树的颜色经过雪的洗礼变得更加浓厚,溪水的声音因为冰块的阻碍而变得涩重。这些描绘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吟馀还默坐,稚子问慵应。”则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之余的状态描写。诗人沉浸在诗歌创作中,直到吟诗完毕才停下手来。这时,他看到孩子们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显得有些懒散,他只能无奈地回应。这里的“吟馀”指的是诗歌创作完毕之后的情景,而“稚子问慵应”则是孩子对诗人状态的好奇和不解。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行为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