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禅台一树梅,似愁非怨向人开。
地销腊雪扶疏起,天近春云婀娜来。
立尽竹根空浩荡,坐移山顶更徘徊。
凌风却月诗何在,全藉清香发酒杯。
诗句释义与译文
- 晴日禅台一树梅,似愁非怨向人开
- 描述:在晴朗的日子里,禅台上独自开放着一树梅花。梅花的开放似乎带着一种忧愁,却又不全是哀怨之情,而是向人们展现其美丽与生机。
- 关键词解释:「晴日」指晴朗的日子;「禅台」即寺庙的观景台;「梅」即梅花;「似愁非怨」表达梅花的外在表现虽带忧愁,但不完全表达怨恨之情。「向人开」说明梅花面向人群开放。
- 地销腊雪扶疏起,天近春云婀娜来
- 描述:随着大地逐渐消融了冬季的寒冷和积雪,梅花枝干显得更加坚韧有力且繁盛起来。抬头望去,春天的气息渐渐逼近,天空中春云轻盈而优美地飘动。
- 关键词解释: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表达时间从冬去春来的过程。
- 立尽竹根空浩荡,坐移山顶更徘徊
- 描述:站在竹林中,感受着竹子的根部坚实而宽广,让人心旷神怡,久久不愿离去。坐在山顶上,随着山风和云彩的移动,心情也随之起伏波动。
- 关键词解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变化。
- 凌风却月诗何在,全藉清香发酒杯
- 描述:尽管春风和云彩带来了美好的景象,但仍有一丝清冷和孤寂。然而,正是这些清新的香气激发了诗人创作诗歌的欲望,并借助美酒来表达内心的感悟和情感。
- 关键词解释: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所感受到的情感冲突与平衡。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禅台上盛开的梅花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美的深刻感受和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通过对比冬末的寒梅和初春的新绿,生动表达了季节交替带来的生机与希望。接着,通过描绘梅花随风摇曳的姿态和春天来临时云彩的变化,营造了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
第二段中的“地销腊雪”和“天近春云”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迁,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第三段的“立尽”和“坐移”则描绘了诗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一段则是对整首诗主题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孤独与清冷,但同时也被这种美丽深深吸引,渴望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生命变化的感慨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自然体验和情感共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