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儿童笑,山公倒接䍠。
举鞭无限意,今古少人知。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山简是东晋人,字季伦。他喜欢和儿童们游戏,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游山玩水,在池边拍手笑乐。有一次,山简在游玩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妪拿着拐杖,拄着树根当道而行,山公便上前搀扶说:“夫人怎么如此狼狈!”老妪说:“我听说‘山公倒接䍠’,今天果然遇到了,真是幸运!”后来人们用“倒接䍠”指代山简,形容山简为人豪爽。
【答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写于天宝年间。此诗前两句写山公与儿童嬉戏的场景,后两句感叹当今世上少有像山简这样豁达大度的人了。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易逝、世事沧桑的深深感慨。
译文:
拍掌声中儿童笑,山公倒接长柄木棍。
挥动马鞭意无穷,今古少有人理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在长安为官时所作。当时李白任左拾遗,他看到山简与儿童嬉戏的场面而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禁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咏史怀古诗。
开头两句“拍掌声中儿童笑,山公倒接长柄木棍”,写山简和儿童嬉戏的场面。“拍掌声中”点出地点,写出儿童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情景;“儿童笑”则表明诗人所见的儿童形象是健康的。“山公倒接长柄木棍”是对山简的一个典故性描写。据《晋书·山涛传》记载,山阳王司马烈(简)尝与诸子侄童群戏于庭中,取大桃食之,核着儿口,其儿竟去不复取。王问其故,答曰:“去!去!去!”然后得遂。王奇之,然不为之礼。王夷甫(衍)闻之曰:“可向萧君子乞。”萧君子者,山简小字也。《世说新语·黜免》:“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把李核去掉后才卖给人,所以“山公倒接”就是这个意思:山简倒着接过人家递过来的桃核。这个典故用来表现山简的豪爽性格。
三、四句“举鞭无限意,今古少人知”,写山简游历天下时的情景。“举鞭无限意”是说山简游历天下,兴致勃勃,到处留下美好的回忆,这当然是虚写,因为“意”是虚无飘渺的,难以捉摸;但诗人却要借这一虚无缥缈的动作来渲染山简游历天下时的豪迈情状,这就使得这个动作变得栩栩如生,富有情趣。“今古少人知”则是实写。意思是说山简这样的豪侠行径,只有当代的人才能理解和赏识,而古代的人就很少有能懂得他的了。这句诗以反衬手法突出山简的豪放不羁和与众不同的品格。
整首诗通过山公与儿童嬉戏、山公倒接长柄木棍、山公游历时的得意之情等几个片断的描绘,塑造了山简这一豪爽磊落、洒脱不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位旷达之士的倾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