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焦鬼烂陆浑山,皇甫与韩吟其间。
曲突徙薪城市事,可怜焦土是咸关。
【注释】
读:阅读。唐韩愈和皇甫持正的《陆浑山火诗》。
神焦鬼烂陆浑山:形容山被火烧得焦黑一片。陆浑:山名,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皇甫:即皇甫湜(shì)(717-772),字持正,郑州人。唐代诗人。
与韩吟其间:指韩愈和皇甫湜共同作诗。
曲突徙薪城市事:喻指防患于未然的道理。“迁木”典出《左传》(僖公五年):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问:“晋国无道,文公之臣孰与先君?”重耳曰:“圉(yù)有母送,子无父母,不如其臣。”成王曰:“宫之奇存焉。”重耳曰:“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成王曰:“亦使子知之。”成王谓宫之奇曰:“吾以国与子,而不与群臣,何故?”对曰:“君亡,太子存,危之道也,若父而可以死父,尚安用君?君胡不乾乾以移祸于国?”(《左传·僖公五年》)
咸关: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北。因在黄河渡口附近而得名。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韩愈与皇甫湜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分子,二人交游甚密,相互唱和,共撰文章,结集为《皇甫持正文集》,世称二皇甫集。韩愈的诗歌以雄健峭拔、气势磅礴著称,是中唐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则以“气盛言宜”为特色,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这首诗是韩愈读皇甫持正的《陆浑山火诗》后所作的一首和诗。皇甫持正也是唐朝的诗人,他与韩愈同朝为官,两人关系密切,经常互相唱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详,但据考证,它大约写于公元805年韩愈任监察御史时,当时他已经在政治斗争中遭受了不少打击和挫折。
第一句“神焦鬼烂陆浑山”,直接点题,描述了陆浑山被火焰焚烧的惨烈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的“焦”和“烂”两个词分别形象地描绘出了火灾后的山体状态,既表现了山体被烧焦的颜色,也暗示了山体被烧毁的程度。
第二句“皇甫与韩吟其间”,则是说皇甫持正和韩愈一起参与了这首诗的创作。这里用了“吟”这个词,表示两人是在相互讨论、切磋的过程中完成作品的。同时,“吟”也隐含了两人在创作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的意思。
第三句“曲突徙薪城市事”,则是借用了一个典故来比喻预防火灾的重要性。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原文是“曲突徙薪,无燎原之心”。意思是说,如果能够把炉灶的烟囱改弯,把柴草搬到别处去,就不会有燃起大火的危险。在这里,韩愈巧妙地将这个典故与自己的创作联系起来,寓意着在处理问题时应该提前做好防备工作。
最后一句“可怜焦土是咸关”,则是感慨陆浑山被烧毁后的荒凉景象。这里的“咸关”指的是黄河渡口附近的一座小镇,因为地理位置重要而被韩愈特意提及。这里的“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焦土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陆浑山火灾的描述和对预防火灾重要性的强调,表达了诗人对于火灾这一自然灾害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的珍视之情。同时,通过对比皇甫持正和韩愈这两位文人的才华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展现了他们共同追求文学事业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