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风光与物华,淋漓笔墨字横斜。
草分支径通幽沼,竹外人闲度柳花。
【注】野趣轩: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孤山,相传为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建。
晚过野趣轩:傍晚时分走过野趣轩。
风光与物华:风光与景物的美景。物华,指自然景色和万物。
淋漓笔墨字横斜:用淋漓的笔墨书写着纵横交错的文字。
草分支径通幽沼:草丛中长出支丫的小路通向幽深的池塘。
竹外人闲度柳花:竹林外,有人悠闲地度过春天。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的作品,写于元祐五年(1090年)二月。当时,苏轼已经63岁,他居住在杭州,并在此写下此诗。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第一句“判断风光与物华”,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感受。在这里,“判断”一词表明了诗人的观察和思考方式,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欣赏眼前的景色,而是深入地分析和判断其中的美。而“风光与物华”则是指自然美景中的风和物的美丽,这包括了山水、花草等各种自然元素。
第二句“淋漓笔墨字横斜”,则是诗人对于文字的赞美。在这里,“淋漓”一词形容了文字的流畅和生动,而“笔墨字横斜”则是指文字的形式和风格。诗人认为,只有用淋漓的笔墨才能写出横斜的字,这种写法既自由又富有艺术感。
第三句“草分支径通幽沼”,则是描述了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象。这里,“草分支径”指的是一条由草地分支而成的小路,而“通幽沼”则是指这条小路由草丛中穿过,最终通向一个幽深的池塘。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
第四句“竹外人闲度柳花”,描绘了一位人物在竹林外的悠闲状态。“竹外人”指的是竹林之外的地方,而“闲渡柳花”则是指这个人正在悠闲地渡过春天。这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它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也有对生活细节的细致观察和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