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近山放梅,霜馀竹支径。
坡陀斜日晚,葱茜孤烟暝。
人行兴将阑,鸟语栖未定。
更踏野桥归,风回满清听。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此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句内容;

2.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3.赏析诗歌的艺术风格,注意手法技巧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东山看梅:在东山观赏梅花。

腊近山放梅,霜馀竹支径。

(注释)腊月将近,山上的梅花开放了,寒霜过后,竹林小径也显得清幽了。

坡陀斜日晚,葱茜孤烟暝。

(注释)夕阳斜照在斜坡上,黄昏时分,只有几缕青烟笼罩着。

人行兴将阑,鸟语栖未定。

(注释)行人行走得兴起了,鸟儿栖息得尚未安定。更踏野桥归,风回满清听。

(注释)又踏上野外小桥回家去,一阵清风送来阵阵水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摹了一幅冬日里山中观梅的静谧画面。首句“腊近山放梅”,点明时间,渲染了深山之中冬梅盛开的景色。次句“霜馀竹支径”是说寒霜过后,竹林小路更加清幽。“支径”一词,写出了竹径曲折、蜿蜒的特点。“斜日晚”、“暝”二字,描写了傍晚时分,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山间景色。三至四句描绘出诗人在晚风拂面之际,漫步于山间,聆听着鸟儿鸣叫的情景。最后一句,诗人又回到小桥边,感受着夜幕降临时清凉的气息。

全诗构思细腻而精巧,意境优美而深远。它没有直接刻画出人物的活动,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表现手法,既避免了单调的平铺直叙,又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艺术想象,从而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

【答案】

东山看梅

腊近山放梅,霜馀竹支径。

坡陀斜日晚,葱茜孤烟暝。

人行兴将阑,鸟语栖未定。

风回满清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