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伊三弄笛,犹足战淝水。
谈笑麾秦兵,所向皆披靡。
追击至青冈,坚亦中流矢。
不经事少年,其壮乃如是。
宜乎谢东山,喜甚折屐齿。
只今所城邑,历代几迁徙。
君怀霸王略,宰邑当念此。
南北虽坚明,风尘未遽起。
士岂无奇气,叱咤有摩垒。
一从辛巳年,海陵扰北鄙。
因循再结好,宁不有所俟。
又三十八载,恐渐忘昔耻。
吁嗟靖康变,北客思故里。
君今临淮垣,访古欲何似。
长啸朔风寒,晋人亦人耳。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内容主要描述了桓伊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秦兵的战斗情况。诗中描绘了桓伊在淝水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他在战斗中谈笑风生,指挥秦兵所向披靡。此外,诗中还提到了桓伊追击敌军至青冈,坚也中流矢的情况。
下面是诗句和译文:
桓伊三弄笛,犹足战淝水。
译文:桓伊吹起三声笛子,足以令淝水之战的胜利。
注释:桓伊(约305-429)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以勇猛善战著称。“三弄笛”可能是指他在战斗中吹奏乐器,以此来鼓舞士气或制造声势。这句话表达了对桓伊英勇作战的赞赏。谈笑麾秦兵,所向皆披靡。
译文:他谈笑间就驱散了秦兵,所到之处都轻易取胜。
注释:挥(挥手指挥)表示领导、率领。“披靡”意为溃败。这句话描述了桓伊如何在战场上以轻松的姿态击败敌军,取得了胜利。追击至青冈,坚亦中流矢。
译文:追击敌军至青冈时,苻坚也被流箭射中了。
注释:苻坚(348-385),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建立了前秦王朝。这句话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苻坚的英勇奋战。不经事少年,其壮乃如是。
译文:那些未经世事的年轻人,他们的勇气竟然如此惊人。
注释:经事指经历世事,经验丰富。这句话赞扬了年轻人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宜乎谢东山,喜甚折屐齿。
译文:应该感谢东山先生,因为他的喜悦之情甚至让人折断了鞋子的齿。
注释:东山先生指东山再起的人,这里指隐居山林的人。这个典故来自东汉时期的陈元达,他隐居山林后被征召为官,但他拒绝了官职选择隐居生活。这句话表达了对东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只今所城邑,历代几迁徙。
译文:现在的城池,经过历代多次迁移。
注释:城池即古代城市。这句话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战争的影响。君怀霸王略,宰邑当念此。
译文:你心怀霸王之才略,治理县城应当记住这些。
注释:霸王指古代的杰出领袖,这里比喻有才能的人。这句话表达了对领导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并发扬这种才能。南北虽坚明,风尘未遽起。
译文:虽然南北政权都很坚固,但风尘还没有立刻兴起。
注释:南北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对立政权,南朝和北朝。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态。士岂无奇气,叱咤有摩垒。
译文:难道没有奇才之士吗?他们一发怒就能摧毁敌人的防线。
注释:叱咤意指大声怒斥、怒吼。“摩垒”意为攻击敌方的防御工事。这句话表达了对士人的英勇和力量的赞美。一从辛巳年,海陵扰北鄙。
译文:从辛巳年开始,海陵王开始骚扰北方边境。
注释:辛巳年指辛巳年(公元1161年)。海陵是南宋的皇帝,他曾多次对北宋发动战争,因此被称为骚扰北方边境的代表人物。因循再结好,宁不有所俟。
译文:因为过去的关系而重新建立友好关系,难道不应该等待什么吗?
注释:因循意指沿袭过去的做法。这句话表达了希望双方能够继续保持和平关系的期待。又三十八载,恐渐忘昔耻。
译文:又过了三十五年,恐怕逐渐忘记了过去的耻辱。
注释:三十八载指三十五年。这句话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以及对过去耻辱的记忆。吁嗟靖康变,北客思故里。
译文:叹息靖康事变,北方人思念家乡。
注释:靖康变指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于金国之手的事件。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君今临淮垣,访古欲何似。
译文:你现在来到淮河堤岸,是为了游览古代遗迹。
注释:淮河堤岸指淮河沿岸的城市或地区。这句话表达了对古代遗迹的探访兴趣。长啸朔风寒,晋人亦人耳。
译文:我在长啸中感受到寒冷的朔风,这声音仿佛也能让晋人(古代晋国的后代)感到寒冷。
注释:长啸意指大声长叹。这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寒冷的声音赋予了晋人的感受,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