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南池上,游朋一追随。
岂不能把酒,亦复多成诗。
主人歌声长,尘务谁思惟。
握手到尔汝,却恨杯行迟。
是身既长闲,便觉处处宜。
秉烛夜向深,明月忽如斯。
勿使儿辈觉,甚矣吾独衰。

【注释】

暮春:晚春时节。南池:在长安城南,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园林。游朋:朋友。一追随:全部跟着我。

岂:怎么,如何。亦复:也。成诗:写诗。主:主人。长:长久。

谁思惟:谁来考虑。尔汝:古乐府《箜篌谣》中有“相为尔汝”的句子,此处指亲密无间的朋友。

却恨杯行迟:反而埋怨饮酒太迟了。

身:自身。长闲:长期闲适。便觉:就感到。

秉烛夜向深:点着蜡烛直到深夜。向:对着。

明月忽如斯:忽然发现月亮如此美好。

勿使儿辈觉:不要让孩子们知道。儿辈:儿女们。

甚矣吾独衰:怎么竟如此衰老。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时杜甫流寓梓州,与友人赵某一起赏月饮酒。诗中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月光下畅饮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彼此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诗人的乐观旷达之情。

首联开门见山,直写游宴之事。“暮春南池上,游朋一追随。”开篇即以时间为背景,将时间、地点、人物都交代清楚,使人一目了然。“暮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而“南池”既表明了地点,又暗示了环境。“游朋”二字则直接写出了活动的对象。“一追随”则表现了活动的热烈场面,表现出了人们的喜悦心情。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饮酒时的欢乐场景。“岂不能把酒,亦复多成诗。”这两句看似在说喝酒,其实更在写写诗。“岂不”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们的喜爱,又透露出诗人自己的心情。而“能酒”则暗示了饮酒的方式,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最后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亦复多成诗”,既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也表现了诗人的豁达。

第三联开始转入抒情。“主人歌声长,尘务谁思惟?”这两句则是诗人对朋友的赞美和对自我情感的抒发。“歌”字既写出了主人的才情,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谁思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尘务”则暗指世俗之事,而“谁思惟”则表示了诗人对自己情感的坚持。

第四联则转向了对友情的表达。“握手到尔汝,却恨杯行迟。”这两句则是诗人对友谊的赞美和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尔汝”一词既表示了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又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关系的喜爱。“却恨杯行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杯”既指酒,也指友情,而“却恨”则表现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时间的感叹。

第五联则转向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身既长闲,便觉处处宜。”这两句则是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身既长闲”既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而“处处宜”则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孤独感。“秉烛夜向深,明月忽如斯。”这两句既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秉烛夜向深”既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执着。而“明月忽如斯”则表现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绘饮酒、赏月等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还通过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