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武夷君,邀我相翱翔。
舟游九曲溪,授以却老方。
岂知一别后,蹉跎客他乡。
空馀清夜梦,幔亭发林芳。
会须寻旧游,仙家日月长。
弃置烟火食,岩前有囷仓。

【注释】

1.武夷君:指陶弘景。2.相翱翔:一起飞翔。3.九曲溪:武夷山的发源地,有九条大弯,因此叫九曲溪。4.却老方:一种延年益寿的方法。5.蹉跎(cuó tuó):耽误,拖延。6.幔亭:地名,在浙江天台县。7.林芳:山林之香,指清幽。8.仙家日:指道家的日月。9.烟火食:指世俗的生活,如烟、火、饮食等。10.囷仓:储藏谷物的地方。

【翻译】

回忆起昔日与陶弘景一起遨游的情景。我乘船游览了九曲溪,陶弘景传授给我延年益寿的方法。哪里想到分别后我蹉跎客他乡?只有清夜做梦的时候,才想起幔亭那片山林的芬芳。总有一天我要寻访旧友,去那里度过神仙般的日子。抛弃世俗烟火生活,岩前有个贮存粮食的大仓库。

赏析:

这是一首赠答诗。首二句写与武陵君的相识和交往;第三四句写武陵君赠药延寿之事;五六句写与武陵君别后的思念;末二句是全诗的主旨。

开头两句“忆昔武夷君,邀我相翱翔”,回忆自己和陶弘景结交的情景。诗人被陶弘景的才华和道术所折服,于是便邀请他去遨游。“相翱翔”即一起飞翔,这里形容两人志趣相投,意气相合。“舟游九曲溪,授以却老方。”写两人结伴同游九曲溪,并接受了陶弘景传授的延年益寿之法。“却老方”即延年益寿的方法。陶弘景曾隐居黄山,采练松脂、茯苓、白石髓、黄精、白石英等药物炼制成丹,称为“却老之术”(见《南史·陶弘景传》)。

中间四句“岂知一别后,蹉跎客他乡。”“岂知”即哪知,怎料想。“一别后”,“后”字作“过”讲。《文选》李善注引《汉晋春秋》:“谢安与王坦之共登冶城,望京口而叹曰:‘悠悠三千里,何时见平原?’坦之曰:‘愿为辅嗣,故不得见。’”(《世说新语·言语》)这里指谢安对王坦之的赞叹,也比喻自己对武陵君的仰慕,但没想到一别之后,竟沦落到客居他乡的地步。这两句用反诘语气,表现了诗人的失望和惆怅之情。“空余清夜梦,幔亭发林芳。”这句诗化用曹植《洛神赋》中“余感发于寤寐兮,若有所思”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武陵君的怀念之情。“幔亭”,指幔亭山,今属浙江省天台县。据《太平广记》卷一六八引《仙传拾遗》,陶弘景曾在幔亭山炼丹。这里的“帷帐”当指幔亭山。“帷帐发林芳”即帷帐发出芳香。

五六句“会须寻旧游,仙家日月长。”“会须”是应当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应当去寻找武陵君的踪迹。“仙家”指陶弘景。“日月长”指时间长久。这里诗人用典,暗指自己要像陶弘景那样修道成仙。

最后两句“弃置烟火食,岩前有囷仓。”“弃置”犹言废弃。“烟火食”即世俗的饮食。“囷仓”,古代贮粮的谷仓。这里指岩前的贮存粮食之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如今舍弃了尘世烟火饮食,岩前有个贮存粮食的大仓库。

此诗抒发了诗人对武陵君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这首诗是酬答之作。酬答之作往往有答谢之意,本诗也不例外。酬答之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对对方某事或某物表示赞赏、感谢;二是对方对作者某事或某物表示赞赏、感谢。前者是酬答之作,后者则是回敬之作。本诗就是第一种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