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
蛟龙睡足亦解惭,二麦枯时雨如洗。不知雨从何处来,但闻吕梁百步声如雷。
试上城南望城北,际天菽粟青成堆。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今朝一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
无功日盗太仓谷,嗟我与龙同此责。劝农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诗先自劾。
【注释】
高田:高地上的田。苍耳: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形如豆而小,花黄白色,果实有毛,可入药。苍耳亦已无——苍耳虽然已经长完了,但是麦子却很少了。下田:低洼地的田。二麦枯时雨如洗——到了秋天二麦都枯死了,而这场及时的大雨像洗涤一样。蛟龙:传说中的蛟龙,这里指水神。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苍耳虽然已经长完,但是麦子却很少了。苍耳也枯萎了,麦子又很少了。吕梁:即吕梁山,在陕西境内。百步声如雷——山洪暴发时,奔腾的河水轰鸣作响,好像打雷一样。际天:弥漫天空。菽粟:豆类和谷类。青堆:堆积着的青色谷粒。饥火:饥民饥饿时燃起的怒火。牛吼:大牲口因挨饿而发出的吼叫。秋成:秋天收获。龙慵:久旱不雨时的天气象是睡着了一样。龙慵,久旱不雨时的天气。龙神、社鬼:龙王和土地神。言功:说功劳。
【赏析】
此诗作于熙宁五年(宋神宗熙宁六年)夏,诗人任陕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时。当时陕西一带久旱不雨,农民饥苦不堪,于是诗人向朝廷请旨祈雨。这首诗就是作者亲自到沂山祈雨后写的。诗的前四句描写干旱之状,最后六句则写祈求雨水之后的景象。全诗结构紧凑,笔力雄健,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作者的才华和对民生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