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诗句】
-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 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 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
-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
-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
-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
- 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译文】
太史公认为《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好色但不淫荡,怨恨不满但不混乱。根据我的观察,这是对变风、变雅的深刻认识,怎么能说《诗经》就是正确的呢?以前先王的德泽衰落之后,才产生变风,这些诗歌虽然衰败但并未消失,因此还停留在礼仪和道义上,认为比那些无所事事的人要优秀些。如果是因情发而为忠孝之心的诗歌,怎能相提并论呢!
历史上的诗人众多,杜甫是最出名的一位,难道不是因为他在生活困顿、饥饿寒冷之中,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君王的思念吗?
现在因为一些原因,我和定国都受到牵连而获罪,他被贬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在贬所死去,另一个儿子在家中去世。定国也因此病重,几乎死去。我认为他可能对我非常怨恨,所以不敢写信告诉我。但是后来定国回到江西,把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清新平和、充满希望的,他的言辞和志向与修道得道的人并无二致。其中也有一些忧伤和愤慨的作品,但他还是担心自己死在岭南之外,不能报答天子的恩情,只是觉得自己辜负了父亲和祖宗的期望。孔子说过:“不要埋怨天地,不要责怪他人。”定国不会怨恨我,怎么还会去怨恨天地呢?我从这以后放下书本感叹不已,真是感到自己见识短浅啊。
【赏析】
这首诗是王巩为友人杜牧(定国)所写的序言。王巩通过叙述与杜牧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杜牧才华横溢、品德卓越的赞扬之情以及对其坎坷命运的同情。同时,通过对比自己的遭遇与杜牧的不同,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哲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