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三字经
翻译:
-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 解释:这里提到的“高祖”指的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 - 公元前195年),他建立了汉朝。”汉业建”意味着汉朝的事业建立并开始发展。”至孝平”则是指东汉时期的皇帝刘秀在位期间(公元25年 - 公元33年),而王莽是篡位成功,成为新的统治者。
-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 解释:这里的“光武”是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公元54 - 公元57年在位),他是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四百年”指的是汉朝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的四百年间的历史。
-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 解释:这里的“魏蜀吴”和“三国”指的是三国时期,包括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争汉鼎”表示这三个国家争夺天下,试图恢复汉朝的统治。”号三国”则是对这一时期的一种称呼。”迄两晋”则是指三国时期结束于西晋的建立。
-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 解释:”宋齐”和”梁陈”指的是南朝时期的四个朝代,分别是宋朝和南齐、梁朝和陈朝。”为南朝”说明这些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方政权。”都金陵”指的是这些政权的主要政治中心设在今天的南京。
-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 解释:”北元魏”和”分东西”指的是北朝时期的北魏。”宇文周”指的是宇文氏家族统治的北周王朝。”与高齐”则是指北周与高欢所建立的后齐之间的联盟或敌对关系。
-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 解释:“迨至隋”指的是到了隋朝。“一土宇”意味着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不再传”则意味着隋朝之后没有其他王朝继续统治。”失统绪”表示隋朝的政权失去了之前的连续性和正统性。
-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 解释:“唐高祖”指的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公元618年 - 公元626年在位)。“起义师”意味着李渊带领军队反抗隋朝,开始了唐朝的建立过程。“除隋乱”表示他结束了隋炀帝的暴政所带来的混乱。”创国基”指的是他为自己创建了一个稳定的国家基础。
-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 解释:“二十传”指的是唐朝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统治期,即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三百载”则是指这段期间的总时间。“梁灭之”指的是在唐朝的中期,朱温灭亡了唐朝的末代君主唐哀帝朱友珪,标志着唐朝的结束。
-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 解释:“梁唐晋”指的是梁朝、唐朝、后晋朝三个朝代。“及汉周”则是指它们都相继继承了汉朝和西周的遗产。”称五代”是指这些政权被称为五代十国,因为它们各自独立存在,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皆有由”表示这些政权的兴起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 解释:“炎宋兴”指的是宋朝的建立,它继承了唐朝的繁荣和影响力。“受周禅”则是指宋朝的建立是通过接受前朝的禅让而来,即通过和平的方式从一个王朝转变为另一个王朝。“十八传”指的是宋朝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总共有十八代君主。“南北混”则是指宋朝在北方被金朝征服后,南方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认为历史包含了所有关于治理、混乱、兴盛和衰落的信息。”载治乱”指的是记录了国家的治理好坏和历史的纷争。”知兴衰”则是指通过历史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兴衰更替的原因。
-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历史书籍时需要有条理地阅读,并且要区分不同的史书。”史记一”指的是《史记》这部著名的史书,它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继《史记》之后的另一部重要的史书。这句话鼓励读者在阅读历史时要有选择性,并且能够理解不同史书的特点和重要性。
-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 解释:这句话提到了《三国志》和《后汉书》,这两部书都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作品。《三国志》是一部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基础的编年体史书。《后汉书》则是对东汉时期的详细记录。”兼证经”指的是这两部书不仅提供了对经典的证明(通过例证来阐述经典中的观点),而且还结合了其他史料来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参通鉴”则是指在阅读史书时可以结合其他历史文献一起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 解释:这句话鼓励读者在阅读历史时要像亲身经历一样去感受历史事件,注重事实的真实记录和细节。”考实录”指的是研究和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古今”则是指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历史联系,认识到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若亲目”则是指读者应该能够像亲眼看到一样体验历史事件,感受到历史的生动和真实。
-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 解释:这句话引用了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的故事作为例证,说明古代圣贤们都非常勤奋好学。”仲尼”指的是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师项橐”则是指孔子曾经拜师于智者项橐学习知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古代圣贤们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