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幼师事先君(苏辙之父,苏洵),听其言, 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 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 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 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 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 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 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 能养而不伤耳。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之诏其君, 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而况余人乎?
【诗句】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译文】
我小时候跟随先生学习,听了他的话,看了他的行为。现在老了,还记下他所做的一些事情。
先君平时不忙于谋生,拥有一小块土地,没有生活的忧愁;拥有几千卷图书,亲手整理并校对它们,留给子孙后代。他说:“阅读这些书籍,内部用来修养自身,外部用来治理他人,就足够。这是孔子的遗教。”先君的遗言现在还在我的耳边。他的遗书存放在木匣中,准备再次把它交给儿子们,如果他们能接受并实践它,我们的家族一定会兴旺起来吧!
【赏析】
苏辙通过这段描述,表达了他对父亲苏洵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态度的怀念。苏洵一生清贫自守,但他却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苏辙。苏辙在这里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修身养性,进而影响他人。
诗中提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和推崇,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从而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苏辙在这里引用了孔子的话,进一步强调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苏洵生活和教育方式的描述,表达了苏辙对于学习和修身的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父亲的追忆,也是对学习重要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