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馀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馀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注释:宝元:宋仁宗年号。李元昊(1026-1048):党项族建立的大夏国君主。契丹:辽国的国名,这里指代辽国。天子:皇帝。谏者贵言人之难言:批评者重视那些不容易被人接受的意见。传者:传播者。逆:逆来顺受。好学不怠:好学的不懈怠。所:指示代词,指代士大夫的丧葬二人。逆:迎。宰相舅:宰相的舅舅。尝为赞善大夫:曾经担任赞善大夫。殡:停柩。殡坏:停柩损坏了。增修:重新修建。责使:责备使唤。

译文:

宝元年间,李元昊造反,契丹也用兵力接近边境。天子忧虑这件事,下诏天下有才识的人不要回避谈论这件事。这时,人们纷纷议论起战事来,只有曾公认为:“国家的安危取决于我自己的治理。我自己处理好了,夷狄也就不值得担忧了;自己处理不好,那么忧愁将会出现在我们身边,而夷狄又怎么能值得我们去说呢!”他于是上书说了几句话,认为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后来就会变成这样。不久这些话都证实了曾公的预言。曾公因此被诬陷,人们都认为这是冤枉,但他并不因此而贫困潦倒,而是被人关心着。他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都是关于国家大事的,是关于古今如何兴盛衰亡、治理好坏事理的,甚至他的遭遇和困境,都没有在文章里提到过。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曾公的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们的思想状况。曾公作为朝廷的高官,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言行举止,不仅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担当,也展示了他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毅力。同时,他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正义感。他敢于直言进谏、敢于批评时政、敢于揭露黑暗面,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这首诗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朝廷对于朝政的关注不够,对于百姓的疾苦缺乏了解和关心;对于官员的行为缺乏监督和管理;对于一些不良风气和行为缺乏制止和纠正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当时的社会陷入了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然而,曾公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官员,他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状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