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昡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杀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自今论之: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而无矢石必可用之势,其举以示吾者,特以威而疑我也;未欲用以求胜者,固知其未必能也。彼欲致疑,吾且信之以为可疑;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臣请得而条陈之:
美芹十论 · 审势第一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昡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杀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
译文:
用兵的原则,就是“形”和“势”两个方面。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两方面的情况就混淆了这两者,那么就会在“形”上受阻,在“势”上受挫,这样就无法取胜,甚至会因此而失败。什么是“形”?就是大小、强弱。什么是“势”?就是虚实。土地的广大,财富和赋税的数量,士兵和战马的数量,这些都是“形”,不是“势”。有了一定的“形”,可以以此来显示威势,但不能以此来保证胜利。譬如,把岩石转动到很高的山崖上,它的声音很大很响,它的形体很高很壮观,这不是不能畏惧的东西。但是,如果设置一个木柜在山崖下挡住它,那么即使它再高大也无法越过去。同样,如果形势有利,那么任何力量都能发挥出来,如果形势不利,那么无论多么强大的势力都无法施展。譬如说,箭矢石头被投射到非常高的城墙上,虽然箭矢石头可以自由地移动,不依赖别人,而且可以绕过障碍物躲避敌人的攻击,但最终还是要受到城墙的阻挡而不能逃脱。因此,形势的好坏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注释:
- 用兵之道:用兵的方法。
- 形与势二:形和势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 形:形状,这里指军队的大小和强弱。
- 势:形势,这里指军队的实力和优势。
- 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转动岩石到很高的山崖上。
- 轰然其声:发出巨大的声响。
- 巍然其形:外形高大壮观。
- 堑留木柜:在山崖下设置木柜来阻挡岩石。
- 有轶而过者:有能够绕过障碍物躲避攻击的人。
- 抨击中射惟意所向:箭矢石头可以自由地移动,不依赖别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军队在战斗中面对不同情况时应采取的策略。作者指出,在战争中,“形”和“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了解这两种情况,就会在“形”上受阻,在“势”上受挫,从而无法取得胜利。作者还进一步解释了“形”和“势”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总结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即在战斗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形”和“势”,以达到胜利的目的。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