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马所生焉;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以此之形,时出而震我,亦在所可虑,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辛巳之变,萧鹧巴反于辽,开赵反于密,魏胜反于海,王友直反于魏,耿京反于齐、鲁,亲而葛王反于燕,其馀纷纷所在而是,此则已然之明验,是一不足虑也。
虏人之财虽名为多,其实难恃,得吾岁币惟金与帛,可以备赏而不可以养士;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盖虏政庞而官吏横,常赋供亿民粗可支,意外而有需,公实取一而吏七八之,民不堪而叛;叛则财不可得而反丧其资,是二不足虑也。
诗句: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马所生焉;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
译文:敌人占领的土地,东边濒临大海,西边控制着西夏,南边抵达淮河,北边到达蒙古,土地面积并不狭小;敌人的财富,在民众中征发兵员却没有养兵的费用,对郊外的人吝惜恩惠却给予大量的赏赐,还辅以年赐的货币制度,不顾人民的疾苦,所以它的财富并不少;沙漠地区,就是马匹繁衍的地方;弓箭和骑马的长技,人人都能熟练地掌握,那么它的军队也可以称为众多了。
注释:
- 虏人之地:指敌人占领的土地,即南宋与金朝的边境地带。
- 东薄于海:指敌人势力向东扩展至海边,即金朝的势力范围。
- 西控于夏:指敌人向西控制着西夏,即西夏是金朝的附属国。
- 南抵于淮:指敌人向南延伸至淮河以南的地区,即南宋南部边界。
- 北极于蒙:指敌人向北延伸到蒙古高原,即金朝与蒙古的关系紧张。
- 地非不广也:指敌人占领的土地面积并不很小。
- 虏人之财:指敌人占有的财富。
- 签兵于民:指在民众中征集兵员,而没有给养兵的费用。
- 靳恩于郊:指在郊外对人民吝啬恩惠,而不给予大规模的赏赐。
- 横敛之不恤:指不顾人民的疾苦,任意搜刮。
- 沙漠之地:沙漠地区的地理环境。
- 射御长技:指骑马射箭等技能。
- 人皆习焉:指人们都能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
- 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指敌人的军队可以称为众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敌人占领的土地、财富以及技能,表达了作者对敌人势力的担忧和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作者通过对比南宋与金朝的边界情况,指出敌人虽然占领了大片土地,但其军事力量并非不可战胜。同时,作者也提到了敌人的财力雄厚,但缺乏对人民的关心和照顾。最后通过描绘沙漠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的熟练技能,表达了敌人的军力并不强大。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全的深深关切和对敌人的警惕。